造成治疗“延误”的原因在于,“(入院后)初次检测甲流阴性后,医院已将甲流排除,未按照甲流进行治疗”。
张女士提供的医院流感检验报告单显示,医院进行的是甲、乙流的抗原检测(胶体金法)。
流感抗原检测准确性有多高?检测阴性可以排除流感诊断吗?
答案是,流感抗原检测阴性不能排除流感诊断。
,这是一种医学常识,因而,涉事医院不可能因为入院时流感抗原检测阴性而排除流感的诊断。
了,至于医院是否因为检测阴性而没有给予抗流感病毒治疗呢?倒有可能。
流感的诊断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介绍过了,单纯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根本无法准确诊断流感,以及将之与其他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进行鉴别。
流感确诊依赖需要特定实验室的流感病毒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核酸检测或者病毒培养。
,这些检测需要较长的时间,对于需要快速诊断和及时治疗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处置没有实用价值。
因而,科学家开发了几种商业化流感快速检测方法,包括传统快速流感(抗原)诊断测试(RIDTs)、数字免疫(抗原)测试(DIAs),以及快速核酸扩增测试(NAATs)。
临床使用中,首选快速核酸扩增测试。
目前,国内医院中提供的主要是传统的流感抗原检测,也就是新闻中涉事医院进行的检测。
,在医疗实践中,有关流感诊疗指南一致性地指出,对于门诊的大多数患者来说,流感只需要基于症状和体征的临床诊断,没有必要进行流感病毒病原体实验室确诊。
即使是考虑抗病毒治疗,也可以在缺乏实验室诊断的情况下,依赖于临床诊断开始治疗。
实验室检测可能对疑似流感的住院患者和确诊后将改变治疗决策的患者或有必要。
这是因为,3种商业化流感快速检测的准确性都不足以支持获得准确的诊断。
商业化快速流感检测的准确性
反映一种检测准确性的有两个指标,灵敏性和特异性。
所谓诊断敏感性,是指将实际患者正确地判断为阳性(真阳性)的百分率,也就是在诊断疾病的时候不漏诊的机会有多大;
所谓诊断特异性,就是指将实际无病者正确地判断为阴性(真阴性)的百分率,也就是在诊断某疾病时,不误诊的机会有多大。
商业化流感快速检测的共同问题是敏感性低。
比如说,如果灵敏性仅有20%,就是说,有100个流感病人接受检测,被检测为阳性结果从而获得确诊的仅有20人,其他80人都被错误判断为阴性而漏诊了。
商业化流感快速检测的灵敏性有多低呢?
一项大型的综述分析表明,对于甲流检测,传统快速抗原检测的灵敏性为54%;数字免疫检测为80%,快速核酸扩增检测灵敏性高达92%。
对于乙流检测,传统快速抗原检测的灵敏性为53%;数字免疫检测为77%,快速核酸扩增检测灵敏性高达95%。
所有检测的特异性都很高,高于98%。
这就意味着,几种检测一旦阳性,通常就是真的感染了流感,因而不会造成误诊。
,由于灵敏性(相对)较低,即使是阴性,也不足以排除流感诊断。
尤其是,传统的流感抗原检测灵敏性仅稍高于50%;如果阳性,可以有很大把握确定诊断;,如果是阴性,真正没有感染的机会仅仅略高于一半一半,根本不能用来排除流感的可能。
涉事医院的诊疗或真的存在差错
,事主张女士对涉事医院“(入院后)初次检测甲流阴性后,医院已将甲流排除”的指控并不成立。
这是因为,由于甲流抗原检测灵敏性很低,这在医学界众所周知,即使检测阴性并不能排除流感诊断是一种医学常识,因而,涉事医院不会因为一次抗原检测阴性而除外流感的诊断。
至于,会不会因为这一次检测结果而导致没有“按照甲流进行治疗”呢?
倒有可能。
所谓“按照甲流进行治疗”,无非就是在尽可能早(最好在症状出现的24小时以内,或者48小时以内)开始使用奥司他韦等抗流感病毒的药物治疗。
而且,患者仅有2岁多,属于5岁以下容易发生流感相关并发症高风险,即应该及早进行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的患者。
目前我们可以获得公开的消息中,并没有医院是否进行了抗流感病毒治疗的内容。
如果医院没有及时给予抗流感病毒治疗,或者的确被事主抓住痛脚。
而且,患儿又已经因为病情严重而被收入医院治疗,在目前流感流行高峰期,=并且患儿的哥哥最近患过流感,患儿有明确接触史的情况下,即使初次抗原检测阴性,仍属于高度疑似流感病例,住院后应该进行确定性的流感病毒RT-PCR核酸检测。
如果医院没有进行这项检测,则又构成了诊疗过程中的又一瑕疵和被抓住的痛脚。
了,即使医院的确存在上述两个差错,否与患者的最终死亡存在因果关系,从而需要承担多大的责任,都不好判断。
因为,奥司他韦等抗流感病药物的有效性存在很大争议。比较一致的证据认为,早已使用可以缩短半天到1天的病程。
至于是否能降低流感严重并发症和死亡风险,缺乏一致性证据支持。
,即使流感抗原检测阴性,患儿仍然属于高度疑似流感的高危住院患者,院方一方面应该进行流感病毒RT-PCR核酸检测;也应该及早进行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
如果,院方没有进行上述两项诊断检测的药物治疗,难免会对孩子的死亡承担一定的责任。
在这个过程中,医院进行的流感病毒抗原检测或反而起了坏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