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腹泻是常见的疾病,其成因多种多样。除了众所周知的肠道病毒和细菌感染外,因食物喂养不足引发的饥饿性腹泻也是常见的原因之一,但这一点常常被人们忽视。
目录导航:
一、婴儿饥饿性腹泻的症状
饥饿性腹泻,顾名思义,是由于宝宝摄入食物过少,导致肠蠕动加快引发的腹泻。当宝宝总是处于饥饿状态,肠胃内的食物稀少,肠壁腺体分泌增多,便会出现腹泻。其症状表现为排便次数频繁但量较少,大便多呈黄绿色松散状,或带有棕色黏液及奶块。
二、如何辨别婴儿饥饿性腹泻?
母乳喂养的婴儿,大便通常呈黄色或金黄色,均匀如软膏样,且无臭味。每天排便次数较多,属于正常现象。而牛奶喂养的婴儿,大便则较少,略带臭味。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即会排出墨绿色的胎便,随后逐渐过渡为正常粪便。
若宝宝大便次数增多且量较少,大便呈绿色黏液状,且奶瓣较少,这可能是宝宝食量过大的信号,应适当减少奶量。但如果减少奶量后宝宝仍腹泻,则可能是饥饿性腹泻,应增加奶量。通过观察宝宝大便的质地、色样和次数,家长可早期发现消化道的异常,及时就诊。
三、如何应对婴儿饥饿性腹泻?
饥饿性腹泻是由于宝宝摄入的食物热量不足导致的。初起时,宝宝每天大便四至六次,大便稀薄,呈黄或黄绿色。此时需逐渐加强营养,改善喂养方法,及时增加辅食。由于这是非感染性腹泻,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可以通过逐渐增加宝宝的食量来缓解症状。每次增加食量后,如大便次数未增加,可继续加量;反之,则需观察并调整。母乳喂养的宝宝可适量添加配方奶或米糊,人工喂养的奶粉浓度需适中。
四、胎便与婴儿饥饿性腹泻的关系
胎便主要由胎儿肠道脱落的上皮细胞、胆汁、浓缩的消化液及吞入的羊水组成,呈墨绿色。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即会排出胎便。通过观察胎便的颜色和质地,可以间接了解宝宝的消化情况。例如,胎便持续呈墨绿色可能与婴儿饥饿性腹泻有关,但并非直接证据。如有疑虑,应及时就医检查。
关于婴儿粪便的特点,母乳喂养的婴儿其大便通常呈现金黄色,质地均匀且糊状,偶尔伴有细小的乳凝块,散发出淡淡的酸味。每天大约排便2至3次。即使排便次数达到每天3至5次,只要大便中水分不多,保持糊状,也可视为正常状态。
而对于人工喂养的婴儿,以牛奶或羊奶为主食的他们,大便颜色多为淡黄色,形态较为成形,含有较多的乳凝块,呈现出碱性或中性,数量较多且味道较臭,每天排便1至2次。
混合喂养的婴儿,其粪便特点介于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之间。当加入谷物、蛋、肉、蔬菜等辅食后,其大便性状逐渐接近成人,每天排便一次。
至于婴儿饥饿性腹泻的饮食调整,我们推荐富含复杂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大米、小麦、土豆、面包等。瘦肉、酸奶、蔬菜和水果也是不错的选择。这些食物有助于肠道粘膜细胞吸收电解质,减少大便中水分的丢失。相反,过于油腻或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建议避免。
在腹泻期间,不必严格限制孩子只能食用液体食物或BRAT饮食(如香蕉、米汤、苹果酱、吐司)。因为这样的饮食可能会使孩子摄入营养不足,影响身体的能量和蛋白质供给。在几天内只给孩子干净的液体可能会导致腹泻时间延长。需要注意的是,含糖量高的苹果汁、梨汁和樱桃汁应避免饮用。运动饮料也因为糖分过多且电解质配比不当,不被推荐。唯一推荐的液体是口服补液盐,例如Pedialyte,以帮助补充宝宝因腹泻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