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病在北方人眼中或许较为陌生,但在长江以南地区却是一种常见现象。此病是由于遗传性红细胞六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者在摄入蚕豆后引发的急性溶血性疾病,又名胡豆黄、蚕豆黄。尤其常见于小儿,尤其是5岁以下男童,约占九成。每当蚕豆成熟的季节,食用蚕豆或蚕豆制品如粉丝、酱油等,都可能引发此病。那么,新生儿蚕豆病有哪些症状?又该如何防治呢?让我们一同探究。
目录
1. 新生儿蚕豆病的症状
2. 蚕豆病的治疗方法
3. 蚕豆病的遗传特点
4. 蚕豆病的饮食禁忌
5. 蚕豆病的预防措施
1.新生儿蚕豆病的症状
蚕豆病是我国南方常见的遗传病之一,呈X性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因此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对于有蚕豆病家族史的孩子,应严格禁食蚕豆。蚕豆病的症状通常在进食蚕豆后的12至24小时内突然发作,表现为急性溶血危象症状:寒战、高热、黄疸,严重者可陷入昏迷、惊厥,甚至休克、心功能不全或急性肾功能衰竭。若不及时救治,可能在发病后的1至2天内危及生命。家长需高度警惕,一旦发现病情发作,应立即送医。
2.蚕豆病的治疗方法
患者通常在食用蚕豆后1至2天内出现急性血管内溶血,表现为全身不适、脸色苍白、厌食、恶心、黄疸、尿色加深等,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治疗方法包括输血、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纠正酸中毒、补液以及对症处理。输血是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但供血者需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快速筛选检查,以避免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供血,引发患者第二次溶血。积极纠正酸中毒是抢救危重患者的关键措施。
3.蚕豆病是高发遗传病
蚕豆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因红细胞内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陷,食用蚕豆后引发溶血性贫血。它是我国南方最常见的遗传病之一,男性患者较多。蚕豆病的早期症状包括全身不适、胃口不佳、精神倦怠等,酷似肝炎。重症患者因大量红细胞破坏,导致黄疸、血红蛋白尿、贫血等。除蚕豆外,某些药物如抗疟药、抗菌素、解热镇痛药等也会引起类似症状。诊断蚕豆病主要靠实验室检查,通过高铁红蛋白还原试验筛查和G6PD/6PGD比值法鉴定,结果准确。
由于本病属于遗传病,对于有家族病史的人群来说,必须严格禁食蚕豆及其相关产品,同时在用药方面也要特别谨慎。婚育夫妇双方应该接受G6PD检查,一旦其中一方缺乏G6PD酶,必须按照医生的建议做好预防措施,以避免新生儿出现核黄疸。哺乳期的母亲同样需要遵守上述规则,以免给宝宝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一旦患上蚕豆病,某些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引发急性溶血性贫血。这类药物包括解热镇痛药、抗癫痫药、消炎止痛药、抗生素、磺胺类、抗结核药、抗疟药、降血糖药、抗痛风药以及降血压药等。有蚕豆病史的家庭成员,除了避免蚕豆及其制品外,也要谨慎使用上述药物。
那么,蚕豆病不能吃什么呢?这是一种常见的酶缺乏病,具有遗传特性,常见于海南、两广地区、云南、贵州等地。患者一旦食用蚕豆,两天内可能出现急性血管内溶血,表现为身体不适、面色苍白、食欲不振、恶心、黄疸等症状,严重时可能昏迷、休克,甚至危及生命。除了蚕豆,患者还应避免食用珍珠末、金银花、川莲、牛黄、腊梅花、熊胆、保婴丹等。至于其他水果和蔬菜,一般来说是可以食用的。
蚕豆病患者还应避免使用樟脑、臭丸、冬青油、颜料等物品,以及某些杀虫剂的喷雾。不适合服用氧化性药物,包括伯氨喹啉、磺胺类、呋喃类等,还有维生素类和一些其他药物。
蚕豆病的预防方法主要有哪些呢?最有效的预防手段是进行基因检测,确定是否携带G-6-PD缺乏的遗传因子。家属中有人得过此病的人应禁食蚕豆及其制品。在高发地区,应进行群体G-6-PD缺乏普查。曾经患病或已知有G-6-PD缺乏的人应避免接触蚕豆及其制品,同时避免使用有氧化作用的药物。预防蚕豆病的发生,还需远离种植蚕豆的地方,避免接触蚕豆花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