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探索
膜增生性肾炎,这一肾小球疾病,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分为原发与继发两类。对于原发性膜增生性肾炎,其病因尚未明确。其中,Ⅰ型被视作免疫复合物疾病,而Ⅱ型的病因则可能与遗传有关,免疫复合物及其自身抗体的存在可能是其背后的推动力。
在继发性膜增生性肾炎中,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起到了关键作用。此病症有三种亚型:Ⅰ型冷球蛋白血症与单株峰球蛋白有关,通常为瘤蛋白;Ⅱ型则涉及单株峰IgM球蛋白结合IgG,也被称为抗IgG;Ⅲ型则是多株峰免疫球蛋白的体现。Ⅱ型和Ⅲ型冷球蛋白血症更易引发肾损伤。其病理特征表现为系膜细胞大量增生,伴随白细胞,特别是单核细胞的浸润,肾小球基膜明显增厚。部分病例还展现出中小动脉炎的特征,毛细血管内出现微血栓。对于MPGN,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中,Ⅰ型被认为是由较大的不溶性免疫复合物反复沉积引发的免疫复合物疾病。在Ⅱ型MPGN中,患者血清中存在免疫复合物、冷球蛋白、补体异常等现象,提示补体系统在其中的重要作用。MPGN肾移植的复发也与患者血清中的异常糖蛋白沉积在基底膜中有关。本病还可能涉及遗传因素,如Ⅱ型MPGN患者常出现HLA-B7,而大多数Ⅰ型MPGN患者有特殊的B细胞抗原。
二、发病机制介绍
MPGN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普遍认为与免疫学机制密切相关。约50%~60%的MPGN患者血液中有补体C3、C1q及C4的减少,表明旁路路径和经典路径被激活,导致血液补充剂减少。随着免疫复合物的轻度增加和冷球蛋白血症的出现,肾小球中有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沉积。补体异常与疾病的关系以及免疫复合物在其中的具体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根据肾小球基底膜中免疫复合物的形式和沉积程度,MPGN可分为三种类型。Ⅰ型主要是内皮下和系膜区的复合沉积,常与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感染以及一些免疫复合物疾病有关。Ⅱ型被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是沿着基底膜的层黏蛋白层有均匀一致的带状沉积,此型又称为致密物沉积病(DDD)。在电镜下观察,常可见到上皮下伴有类似驼峰样的沉积物。部分Ⅱ型MPGN与链球菌感染有关,因为链球菌与肾抗原有交叉反应。Ⅱ型MPGN中部分患者血液中存在补体激活物,也称为肾炎因子或C3肾炎因子,它们在MPGN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Ⅲ型的沉积物则沉积在内皮下、系膜区和上皮下,与Ⅰ型的区别在于是否有上皮下的沉积。随着时间的推移,MPGN的病理变化可能从增生变为明显的硬化。
MPGN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过程,涉及到免疫复合物的沉积、补体系统的异常、遗传因素等多个方面。对于这一疾病,我们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来揭示其全面的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