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介入治疗对于子宫腺肌症的作用机制,首先在于其栓塞血管、阻断血流的能力。深入研究后,我们了解到:
子宫腺肌症的病灶具有独特的血管解剖学特征。这些病灶在超声下呈现出丰富的血流,犹如微型子宫结构,被低流速的动静脉血流所环绕。通过MRI检测,我们发现这些病灶实际上是异位内膜,它们由增生的肌纤维包裹,并由子宫动脉的小分支提供营养。这一发现为血管性介入治疗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进一步的研究揭示了子宫腺肌症的异位内膜源自子宫内膜基底层,这些内膜组织多数处于增生期,对缺血缺氧极为敏感。这一病理学特征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思路:通过阻断其血液供应,使这些敏感的组织发生坏死,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子宫动脉DSA造影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影像学依据。造影剂在子宫腺肌症病灶中的浓集现象,清楚地表明了这些病灶内的血液供应比正常子宫肌层更为丰富。这为评估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介入治疗子宫腺肌症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栓塞子宫的供血动脉,使子宫内的病灶因缺血缺氧而坏死、萎缩。这一过程是子宫腺肌症介入治疗的核心机制。
介入治疗后,由于子宫动脉被栓塞,导致一系列生理变化。血流的阻断使异位内膜和增生的结缔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随后,坏死区域出现非炎症性的水肿,逐渐溶解、吸收,使病灶缩小甚至完全消失。病灶的缩小使子宫变软,体积及宫腔面积缩小,月经量得到有效控制。更值得一提的是,异位内膜及其周围的肌层部分坏死,使子宫收缩,体积缩小,从而压迫并关闭微小通道,有效地降低了复发率。
异位内膜的坏死还导致局部雌激素水平和雌激素受体数量下降,打破了子宫腺肌症的恶性循环,消灭了其可能病因,从而有效防止了复发。这也改善了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情况,使月经量减少。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正常内膜功能层也会出现轻度坏死,但由于有基底层的支持,血管复通或侧枝循环建立后,功能可以逐渐恢复。而异位内膜坏死后由于缺乏基底层的支持,这种坏死是不可逆的,从而确保了治疗后疗效的稳定性。
血管性介入治疗为子宫腺肌症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通过栓塞子宫的供血动脉,达到治疗的目的,为众多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