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知识 >

培养接班人(中国古代怎么培养皇子和接班人的

  • 生活知识
  • 2023-09-10 11:58
  • 来源:www.renliuw.cn
  • 生活知识

古代接班人的选定,事关皇权的稳定,是每一个皇帝都特别在意的事情。而接班人一般都是皇子中产生,所以皇帝对他们的培养也是煞费苦心。这其中,尤以对接班人的培养最耗心血。

请大儒教导学业

这对于每个稳定的政权来说,都必定采取的措施。这里的大儒,不仅要学问好,还要品德高尚。尤其是清朝的皇子们,皇帝对他们的学业更是上心,还时不时抽查。那时大臣们上早朝的时间已经够早了,但在大臣们陆陆续续到达宫里的时候,皇子们已经开始授课了。每天早上三五点就起来学习,这份清苦也非一般人能够忍受。除此之外,还有专门的同龄人侍读,以此来磨砺求学之心。

皇帝总人流网希望自己的接班人学问优长,品德高尚。即使是乞丐出身的朱元璋,在打下天下后,也给太子朱标选择了大儒宋濂来教导学业。这是自古以来,皇帝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

明确上下尊卑

如果受教育的机会皇子和接班人是均等的话,那么明确上下尊卑却只有接班人太子独享了。太子对于皇帝是臣,对于其他皇子来说,却是君。所谓名分早定,指的就是早早确立太子的威信。无论是服饰、礼仪还是其他方面,早早突出太子的不同,甚至有的皇帝还提前替太子打造好班底。

比如朱元璋把大明最好的文臣和武将都分给了他,这是其他皇子羡慕也羡慕不来的。可惜朱标早死,才使得后来的朱元璋狠心清除功臣勋将,以避免皇孙朱允炆驾驭不了这些大臣。

用重大事件磨练接班人

古时皇帝出征或者长时间离开京城,就会让太子留守或监国,这就是在锻炼接班人了,其他皇子是万难有这份荣誉的。比如,唐太宗远征高丽的时候,留太子李治监国。除此之外,其他一些重大的事情,也被用来磨练太子。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想要迁都,便在洪武二十四年让太子去长安考察。

在安史之乱中,唐肃宗在灵武继位。当初想要确立天下兵马大元帅的时候,李倓的呼声很高。但在李泌的劝说下,唐肃宗还是立太子李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后来,李豫带领将士收复长安、洛阳,安安稳稳地当上了皇帝。假如李豫当初没有被立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没有经过安史之乱的磨练,皇帝的位子也不一定是他的。

言传身教教导接班人

李治被唐太宗立为太子后,“太宗每视朝,常令在侧,观决庶务,或令参与”,这就是唐太宗言传身教教导李治。除了读书之外,还要把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治理国家上去。,一些书本上不能讲也不会讲的知识,皇帝一般也会传授给太子。朱元璋把长满刺的荆条扔给朱标,朱标不敢握。而朱元璋借此教育他“我现在除去这些功臣,就是去掉荆条上的刺,不然你怎么能握得住呢?”

,在古代皇子和接班人(太子)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又长远的工程。在学业上、在尊卑上、在团队打造上、在能力锻炼上以及言传身教教导,可以说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因为事关皇权的稳固,再怎么用心都是不为过的。

无痛人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