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春节是喝酒的一个节点。中国俗语讲“无酒不成席”,白居易讲“醉不成欢惨将别”,都是讲酒的重要性。朋友们知道我讲《论语》,就有时问我一个问题。《论语》中谈到过酒吗?孔子当年喝酒吗?遇到你的这个问题,我有时微微一笑,有时耐心回答。回答不回答问题,要看当时的场景。
《论语》中先后六次提到了酒,五次是酒礼酒俗,一次是酒具。其中最著名的是“唯酒无量,不及乱”意思是说,孔子喝酒量很大,但孔子掌握一个原则,绝对不喝过量之酒。《论语乡党》篇中还记载有孔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觚不觚,觚哉!觚哉!”。其它两处是“乡党”第八章,“沽酒市脯不食”;“子罕”第十六章,“出则事公卿,人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与我哉”?还有一次没有提到酒,但说的是喝酒的事。
中国古代有乡饮之礼。乡饮在中国存在了2500多年。中国有个宁阳县,宁阳有个乡饮乡。如果没有乡饮之礼,这个名字大概保留不下来。一乡之人在特定节日或庆典,相聚饮酒,共叙乡情,有助于乡里的认同与共识。论语中讲,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在乡饮之礼中是讲究乡射的。乡射的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捐让而升,下而饮。
孔子是非常愿意参加乡饮活动的。《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如何与乡人喝酒“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党》)孔子与乡人饮酒,结束之后,总是要等老年人离席,他才离席。今天大家聚餐时,往往不大注意年龄大小,只注意身份高低。还有的年轻人,会找各种理由离开聚会现场,这都是极不合礼的行为。
展开全文
酒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因为喝了酒人会高兴和舒服,饮酒是享受。李白的《将进酒》,把酒的欢乐写到了极致,相信大多数人都能体会到。就是好东西,就是稀罕物,好酒应当留给父母,留给父母,留给师长。在孔子的弟子向孔子问孝时,孔子回答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zhuàn)。”古人以酒食奉养父母,是孝心的表示,还须努力“和颜悦色”。我们经常在外应酬,是否想到父母也需要我们陪伴共同进餐?
中庸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所谓中庸者,过犹不及也。事情做过了头,事情做的不到位,都是不好的。那么什么是中庸呢?中庸就是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依据恰当的手段,做了一件恰当的事情。孔子强调在喝酒问题上也要做到中庸。《论语》谈到孔子喝酒,“唯酒无量,不及乱”。他的酒量很大,他从来不会喝醉失态。有人宣称“但知人间有酒,不知酒能醉人。”虽然豪气干云,未免有些夸张,少喝点酒有益健康,喝酒多了对身体绝对有损害。这是妇孺皆知的道理。孔子喝酒则以不喝醉为准。这是需要高度的自知之明与自制之力的。
孔子是一个善于反省的人。孔子这样反省自己“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大家对曾子的三省很熟,但对孔子的“四省”不熟。我孔子曾经因为喝酒耽误过事情吗?这是孔子反省的一个问题。要注意,孔子,孔子是把不为酒困与事公卿,事父兄,以及丧事不敢不免放在一起反省的。可见孔子是对这个问题是极端重视的。
《论语》当中讲到了“沽酒市脯不食”。说孔子不喝从街上买的酒,也不吃从市场上买的熟肉食。我想这应当是孔子做了鲁国大司寇之后的事。人有个条件才会讲究,孔子也不例外。从这个记载,当中也可以发现,当时市场上的酒、熟肉食不大那么令人放心,也存在食品安全问题。
拉拉扯扯就写这么多,该起床了。今天还有两个酒场,酒免不了。牢记孔子的不及乱,不为酒困的教导,酒就不会喝多。只要做到不劝酒,不斗酒、不贪酒、不恋酒,不酗酒,酒是不会喝多的。
I C A 国 际 汉 语 教 师 协 会
报名时间随时
报名电话18911567329(微信同步)
报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中关村翠湖科技园1号院2号楼
扫码关注ICA公众号,更多优质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