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于3月27日上午在广东省委、省的支持下召开。在这一盛会上,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王磊教授团队凭借他们的《结直肠癌防治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项目,荣获了引人注目的2018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一等奖。这一荣誉并非偶然,而是王磊教授团队多年来在结直肠癌预防与诊治领域持续努力的成果。此次获奖也是中山六院继汪建平教授团队在2007年和兰平教授团队在2010年后再次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王磊教授是中山六院的杰出代表,从业已逾20年。他和他的团队一直专注于结直肠癌的预防和诊治研究,特别是在直肠放射性损伤的预防与诊治、直肠癌手术方式的改良以及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他们成功开发了“粪便SDC2”基因检测试剂盒,为大肠癌的早期筛查提供了新的无创检测方法,大大提高了早期肠癌的发现率和治愈率。与传统的肠镜检查相比,这种检测方法具有无创、操作简单等优势。
王磊教授团队还在肠癌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他们率先开展了新的肠癌手术方法——TaTME手术。与传统的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相比,TaTME手术能够更容易地完成低位直肠和系膜的完整游离和切除,具有精准切除和根治率高的优势。在治疗癌症放射性损伤方面,王磊教授团队也取得了重要突破。他们总结出了出血性放射性肠炎的分度治疗方案,包括轻度出血的复方粘膜保护剂灌肠术、中度出血的局部甲醛直视下灌洗术以及重度出血的横结肠转流术等三项技术。这些技术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应用,还受到了国际同行的关注和赞誉。
美国结直肠专科医师教材和美国结直肠外科工具书都介绍了王磊教授团队的局部甲醛直视下灌洗术,并指出其有效性。爱尔兰结直肠外科协会主席McCrone教授也对横结肠转流用于放射性肠炎治疗表示高度评价。王磊教授团队还牵头制定了中国首部关于放射性肠炎诊治的专家共识,为这一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力依据。这些成果都充分展示了王磊教授团队在结直肠癌防治领域的卓越贡献和创新精神。革新治疗方案与手术方式,为直肠癌患者筑起防护屏障:
王磊教授深知医疗领域中的一句名言:“预防胜于治疗”。为了有效预防直肠癌患者遭受放射性损伤,他与汪建平、邓艳红教授共同探索,成功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案。这一方案摒弃传统的放疗手段,采用术前“单纯全量化疗”,为直肠癌治疗开启新的篇章。
在过去,中晚期直肠癌患者大多遵循美国NCCN指南,先进行术前同步放化疗后再进行手术。王磊教授及其团队提出的全量化疗方案,不仅从源头上消除了放射性损伤的风险,而且为直肠癌治疗带来了全新的视角。这一创新方案在2017版NCCN指南中得到了引用和肯定,指南中提及:“中国的FOWARC研究为进展期肠癌的单纯化疗新方案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针对已经接受过放疗的患者,王磊教授更是独创了一种手术方式——直肠癌近侧扩大切除(天河术)。传统的肠癌手术中,近端肠管的切除范围通常只需在肿瘤上缘10cm以上。但对于接受过放疗的患者,肠管常常出现水肿、血管僵硬和血供不足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损伤的肠管进行吻合,会大大增加吻合口并发症的风险。
为了降低这一风险,王磊教授采取了扩大直肠手术切除范围的方法,将接受过放疗的肠段一并切除,并用健康的肠段进行近端吻合。这一创新手术显著降低了吻合口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关研究结果在《Discolon&Rectum》、《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以及《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等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
在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时,王磊教授表示非常荣幸。他提到,整个结直肠团队的努力和贡献使他有信心带领团队在未来获得更多的国家级和省级荣誉。在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上,省委李希书记强调了科研在国家和全省的引领作用,而他们在结直肠领域取得的突破为结直肠患者带来了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他对此深感欣慰,并坚信团队将继续为患者的健康福祉做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