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寻梅毒的源头与本质
自1905年Schaudinn和Hoffman发现梅毒的螺旋病原体以来,科学家们对这一疾病的研究不断深入。梅毒的病原体——苍白的致病螺旋体,包括雅司病原体和品他病密螺旋体等,都是细螺旋菌,其独特的性质对梅毒的发病机制有着重要影响。
这些苍白密螺旋体的宽度约为0.15μm,长度可达6至50μm,通常具有6至14个螺旋。它们的两端逐渐变薄,由于其过于细微,革兰染色往往无法捕捉到它们,但通过湿片暗视镜、银染色或荧光素标记抗体法,我们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它们。
苍白密螺旋体的外膜特点对理解梅毒发病机制至关重要。不同于大多数富含蛋白质的细菌外膜,它的外膜主要由磷脂组成,表面显示的蛋白质极少。这一特性使得梅毒在抗体反应活跃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发展。外膜和肽聚糖细胞壁之间的结构也极为独特,它们之间有着六个轴线相连,跨越菌体中心,与鞭毛在结构和生化上相似,这也使得密螺旋体能够移动。
虽然苍白密螺旋体可以在家兔中传承而不会失去毒性,但在体外培养却十分困难,收获甚少。其在研究中的应用有限,对临床实践也不实用。所有接受研究的分离株都显示出对青霉素的敏感性和相似的抗原性。
二、深入理解梅毒的发病机制
梅毒的病原体——苍白的螺旋体,是一种能够侵入正常粘膜,也能从上皮表面的细微损伤进入人体的微生物。在实验性家兔梅毒中,接种后仅30分钟,螺旋体就会出现在淋巴系统中,并迅速进入血液。在人类中,偶尔也会出现因输血而感染梅毒的情况,尤其是那些处于梅毒潜伏期的患者。这进一步证明了一开始梅毒就是一种系统性疾病。
梅毒的发病过程复杂且漫长,部分可能与其在人体内的生长速度缓慢有关。尽管密集的螺旋体进入动物实验会导致一定的疫苗接种量,但感染所需的最低细菌量仍不得而知。繁殖速度缓慢的梅毒病原体在体内生存时间较长,尤其是在家兔体内分裂时间约为33小时。这表明梅毒存在慢性过程和较长的潜伏期。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没有发现苍白的致密螺旋体会产生任何毒素,但它对宿主细胞的附着力具有特异性,可以在细胞中长期生存。因此宿主细胞对梅毒的反应也是研究的重要一环。早期梅毒损伤的原发性病理表现为局灶性动脉内膜炎等炎症性反应。随着病情的发展,肉芽肿性反应也常见。在组织学上并无特异性的肉芽肿性病变使得梅毒曾被误认为是其他疾病如结节病。此外宿主对感染产生的抗体反应也在梅毒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某些情况下会形成免疫复体引发肾病综合征等肾脏病变。这一复杂的发病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以揭示更多关于梅毒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