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当脑动脉内膜出现病变,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减缓等因素作用下,可能导致脑动脉狭窄或完全闭塞。这会引起供血区域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从而引发一系列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语言障碍等。在严重的情况下,病情可能迅速恶化,出现意识障碍,甚至可能引发脑疝,威胁生命。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脑血栓形成在同期脑血管疾病中的发病率约占82%。
对于脑血栓形成的诊断与识别,我们需要了解其他系统和器官的功能状况,进行病因分析、治疗计划建立、预后估计等。通常需要进行以下测试项目的检查:
(1)三大常规:
血常规:在脑血栓形成的早期阶段,通常无特殊变化。与脑出血不同,白细胞不会升高,但在合并感染,如呼吸系统或泌尿系统感染时,白细胞会增加。
尿常规:脑血栓形成通常不会影响尿常规。当患者同时存在肾小动脉硬化时,尿常规可能会出现异常。对于患有慢性前列腺炎的男性患者,尿液中可能出现脓液球和蛋白质。通过尿糖检查,可以发现之前症状不明显的糖尿病患者。
大便常规:检查大便的目的是发现肠道疾病,如寄生虫感染等。通过大便潜血检查,可以发现胃肠道出血。
(2)血生化检查:
血糖测量和糖耐量试验:对于糖尿病患者和糖耐量低的患者尤为重要。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是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研究发现,在脑血管疾病的急性期,患者的糖耐量往往降低。特别是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中,如短期脑缺血发作期、急性期和恢复期,常常存在低糖耐量。
血脂测定:脂质代谢异常与动脉硬化有直接关系。在粥样硬化内皮下层沉积的脂质主要是胆固酶。当血液胆固酶超过正常水平时,可能提示动脉硬化。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HDL)的水平变化也与脑血管疾病有关。
肝肾功能测定:肝功能通常不受影响,但会通过GPT、HBsAg等检查来排查肝病。肾功能在一般情况下正常,但在某些情况下,如肾小动脉硬化、糖尿病并发肾损伤、慢性肾盂炎等,可能出现异常。
检查血清钾、钠、氯、二氧化碳结合力:有助于及时发现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3)脑脊液检测:病后腰穿采集的脑脊液,一般压力不高,外观清晰透明,细胞数和蛋白质多为正常。
除此之外,医生可能会根据特殊情况酌情进行其他化验检查。
脑血栓形成的表现多样化,因此患者需清楚了解疾病的症状和诊断信息。若出现眩晕、恶心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是否为脑血栓形成,以便及时治疗。参考脑血栓防治的相关资料,提高对疾病的认知,及时采取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