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隐孢子虫病因
隐孢子虫,一种生活在特殊细胞中的寄生虫,属于孢子虫纲、球虫亚纲。它的生活史独特而神秘,包括无性裂殖、有性生殖和孢子生殖,所有阶段都在同一主体中进行。这种昆虫呈现球形,直径在2至4微米之间,其卵囊呈卵圆形,壁面光滑。当人或动物不慎摄入时,它会逸出子孢子,附着在小肠上皮细胞的微绒毛刷边缘,进而发育成滋养体,进行裂殖生殖。滋养体先发育成含有8个小核心的形态,随后进一步分裂,产生更多的裂殖体。这些裂殖体在成熟后会侵入其他小肠上皮细胞,继续生殖过程。也会形成雌、雄配子体,产生雌、雄配子,最终结合成合子,发育成为具有感染性的卵囊。
隐孢子虫有两种类型的卵囊:薄壁和厚壁。薄壁卵囊约占20%,对外部环境的抵抗力较弱;而厚壁卵囊具有双层壁,对外部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排出宿主后仍有传染性。隐孢子虫至少有6种不同的种类,其中微隐孢子虫是最常见的感染源,尤其是在人类和哺乳动物中。最近,中国的研究者左仰贤在33天大的小牛粪便中发现了微隐孢子虫和鼠隐孢子虫的卵囊。
(二)隐孢子虫的发病机制介绍
隐孢子虫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有观点认为,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广泛损伤和绒毛萎缩可能导致吸收不良。推测小隐孢子虫可能产生肠毒素,感染的小牛粪便上清液中存在肠毒素样活性物质。这种毒素会引起小肠粘膜损伤和功能障碍,导致水和电解质的流失。肠道双糖酶和其他粘膜酶的丢失和减少也是腹泻的原因之一。研究发现,感染小隐孢子虫的肠上皮细胞产生的前列腺素E2能刺激Cl-主动分泌并抑制中性NaCl的吸收。
隐孢子虫在人体和动物体内引起的病理变化相似,主要影响小肠和结肠,胃和食道也可能受到波及。病变部位绒毛缩短甚至消失,隐窝上皮细胞增生,隐窝加深。结肠粘膜的病理变化与小肠相似。康复后,上述病变可恢复正常。若感染蔓延至胆囊,会引发急性和坏死性胆囊炎,胆囊壁会增厚变硬,并可能出现溃疡。在肺隐孢子虫感染患者的肺组织活检标本中,可见活性支气管炎和局灶性间质性肺炎的迹象。
隐孢子虫是一种对人体和动物健康构成威胁的寄生虫。其独特的生命周期、对环境的抵抗能力以及引发的病理变化,都使得对这种寄生虫的研究和治疗变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