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急慢性之分与治疗的误区
许多中耳炎患者为尽快恢复听力,常常急切地寻求特效药物,甚至盲目增加中耳炎药物的剂量。专家提醒,中耳炎的治疗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不同类型的中耳炎在治疗周期和治疗方法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盲目用药并不能加速治疗进程。
我们需要了解如何区分急慢性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常常由咽鼓管感染引发,是中耳粘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感冒时,咽鼻部的炎症可能蔓延至咽鼓管,导致咽鼓管咽口及管腔粘膜充血肿胀,纤毛运动受阻,致病菌趁机侵入中耳,引发急性中耳炎。其主要致病菌包括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预防感冒是降低急性中耳炎发病率的有效手段。
慢性中耳炎则是急性中耳炎的长期病变过程。常常伴随着鼓膜穿孔,会有脓液从中耳流出,故也称之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如果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得到及时治疗,拖延六周以上,就会发展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其主要症状包括流脓、耳鸣、耳痛、头痛、头晕等。根据病情的不同,慢性中耳炎可分为三种类型:简单型、坏死型和胆脂瘤型。后两种类型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不良后果。
专家强调,尽管中耳炎可能暂时影响患者的听力,但只要我们针对病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相关症状就会逐渐消失。特别是在慢性中耳炎的治疗过程中,患者更需要了解耐心的重要性。不同类型的中耳炎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医嘱,避免盲目用药或增加剂量,以免加重病情。
对于中耳炎患者来说,了解疾病的类型、特点和治疗误区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医生合作,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从而更快地恢复听力,重拾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