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现象实际上是比较常见的。以我所在的城市为例,我们在商业区时经常能看到一些青春期的女孩,留着短发,身穿偏男性风格的夹克,有一些还将头发染成花花绿绿的颜色,脚下蹬着滑板或是踩着轮滑,手上甚至还夹着香烟……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的话,我们可能还会发现埋藏在夹克里的中学校服短袖……
个人认为,这种现象,是青春期一种叛逆的体现,这种现象,随着大脑前额叶的发育,在20岁左右时将会减轻,所以在大学校园周边,我们反而很少能看到这样的女孩了,这是因为在22岁左右,大脑前额叶就已经发育成熟了,大脑前额叶区域涉及规划复杂的认知行为,个性表达,决策和调节社会行为等复杂的认知功能,也就是说随着年龄变大,对社会的认知逐渐加深,已经能够将社会行为与自身个性做出适当的调整。
,在15岁,大脑前叶额没有发育成熟前,出现了这种行为就很正常吗?个人认为不是这样的,而是因为,在这个阶段,女孩的某些认知,出现了错误,从而导致接下来的一系列社会行为。
MCEP中国梦家庭教育专家、MCEP中小学生学习品质指导专家邵松梅老师,就回答过类似的问题。邵松梅老师认为,这些问题可以按照赵雨林老师提出的归类法,分为四大类。
其一是家长焦虑综合征,指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产生了焦虑、不安,导致了啰嗦、急躁甚至偏执。外部原因是社会竞争激烈,家长人流网希望孩子不会输在起跑线上,而内部的根本原因,则是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职责不到位,甚至是缺失。
其二,便是品格缺失综合征,表现为单个或是系列的思想、精神不足或是缺失。比如孩子沉迷网络、小说、电视剧、追星等。除此之外,还会夹杂着脾气大、爱抱怨等,外部原因还是因为社会竞争激烈,而根本原因,则还是家长对家庭教育职责的不到位甚至是不负责。
第三,则是学习失洽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孩子磨蹭、经常走神、拖沓等行为,这主要是因为孩子缺乏学习概念、学习技术以及学习目标、时间规划。当孩子缺乏关于以上几种学习技术系统化的训练而产生的常见现象。
第四,则是家庭错乱综合征,这是因为家庭中没有共同的家庭文化秩序,家庭成员之间产生对立,以及家庭环境混乱无序等。主要表现为孩子叛逆不听话,夫妻关系对立,亲子关系僵化等。这主要是家庭环境中,秩序的缺失。
根据这个问题,邵松梅老师倾向于将其划分到第四类,也就是家庭错乱综合征。由于问题比较模糊,不太好定论。比如说家庭中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蔓延,那么这个女孩就会将自己打扮成男孩子的样子,或是家庭内部关系不融洽,孩子在潜意识里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坚强男孩子的样子,等等,外部原因可能是追随学校里其他女孩觉得自己这样很酷之类的。几乎可以确定的是,这个女孩的家长,肯定与孩子的沟通不多,才找不到这个问题的原因。
我在整理这些内容的过程中,认为第二种,也就是品格缺失综合征,似乎在这个问题中也有体现。理论上讲,这个问题中的女孩,也很有可能将这样穿着奇装异服、和男孩子玩等,当做是一种发泄方式。以我在我们这个城市中所见到的这些女孩为例,我发现这些女孩在和家长的对话中,总有一种不耐烦的情绪在里面。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思想、精神不足,至少来说,是一种认知上的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问题,学校是不会教的,思想品德课?家庭中,肯定也没有教,不然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个人建议的解决方法是,与孩子勤沟通,与老师作交流,找出症结所在,然后引导孩子做出改变。
有意思的是,邵松梅老师曾表述称,她自身也是一个比较喜欢和男同志们交流,对于女同志的一些斤斤计较啦、打小算盘啦不是很喜欢,而且她自身的朋友中男性朋友居多(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