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视网膜脱落:成因、饮食、预防与术后注意事项
目录
一、视网膜脱落是怎么回事?
视网膜脱落,这一眼科常见病症,指的是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的分离。这种分离产生了一个潜在间隙,其中潴留的液体称为视网膜下液。一旦视网膜部分或全部脱离,眼部接收的图像将不完整或完全缺失。视网膜脱落的原因多样,包括孔源性、牵拉性和渗出性等多种类型。其诱因与年龄、遗传、外伤、眼内病变及全身疾病等有关。
二、视网膜脱落吃什么好?
视网膜脱落患者应在饮食上积极配合治疗,多摄取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尤其是维生素A和C,如胡萝卜、菠菜等。避免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手术治疗后,更需注意营养补充,有助于视网膜的恢复。
三、预防视网膜脱落需要注意什么?
预防视网膜脱落首先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体力劳动,特别是高度近视者。眼部有疾病或受过外伤的人要避免头部受到外伤,以免引发视网膜脱落。强光也是预防的重点,尤其是焊弧光对眼睛的伤害极大,应避免直视。
四、视网膜脱落的表现有哪些?
视网膜脱落时,患者可能出现视野中出现固定云雾状阴影、中心视力急剧下降等症状。脱离范围大或时间长,眼压可能偏低。在视力减退前,也可能出现视物变形、眼球运动时有物象震颤的感觉。
五、手术后视网膜脱落要注意什么?
对于视网膜脱落患者,手术治疗后的恢复期至关重要。患者需要注意睡姿,避免压迫手术部位。避免过度体力运动和剧烈运动,定期去医院进行复查,确保视网膜的恢复情况良好。如果出现任何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
当出现眼前闪光、火花或视线被阻挡,有如黑幕遮挡时,这可能是视网膜出现了脱落。这种现象不容忽视,必须立刻前往医院检查。视网膜脱落并非直接掉落,而是可能滑离其正常位置。在这种情况下,患者需要注意饮食习惯,多吃有益于眼睛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和清淡的食物。在躺或卧时也要注意姿势,最好不要让头部下垂。
视网膜脱落的表现多种多样。多数病例为突然发病,出现视力下降或眼前黑影遮挡。患者还可能有飞蚊和闪光感等前驱症状。视网膜脱离会影响视觉细胞,导致蓝色视野缺失。飞蚊症可能是玻璃体混浊的表现,当飞蚊症突然加重时,应注意是否为视网膜脱落的前驱症状。闪光感可能是玻璃体后脱离时牵拉视网膜所产生。视力障碍和视野改变也是视网膜脱落的重要表现。中心视力损害因脱落部位和范围而异。周边部脱离初可能对中心视力无影响,但如扩展到后极部,则会出现中心视力障碍。变视症是周边部脱离波及后极部而发生浅脱离时的症状。
眼底检查可发现视网膜脱离的体征。少数病例可能伴有玻璃体积血或混浊较重,导致眼底无法查清。但多数视网膜脱离者的眼底可看清。透过视网膜可见脉络膜的黄红或淡红色调,但不能见到脉络膜的正常结构。新发生的球形脱离,视网膜呈灰白色或暗灰色。随着病情发展,视网膜可能出现波浪状起伏,并随眼球转动而飘动。血管壁的中心反光在脱离区消失,血柱在脱离的视网膜上呈暗红色起伏爬行。
视网膜脱离的病理进程相当复杂,早期阶段,视网膜下的液体主要来自玻璃体,呈现出清晰的特性。随着脱离时间的延长,脉络膜会产生渗出性反应,使得视网膜下的液体变得浑浊,呈现出黄色且粘稠的质地。在一些案例中,脱离的视网膜后会出现散在的白色或黄白色小点状沉着物。好在通过手术使视网膜复位后,这些沉着物往往会完全消失。
玻璃体的增殖与视网膜表面的增殖并不总是同步。有些长期脱离的视网膜虽然极度菲薄,呈现萎缩状态,但视网膜前的增殖并不显著,仅有视网膜下的增殖条索。当增殖严重时,玻璃体与视网膜会牢固粘连,形成固定皱褶,通常呈现星芒状,这种情况在后极部尤为常见。极端的增殖甚至会导致视网膜全部脱离,仅视盘及锯齿缘部附着,形成类似漏斗的形状。
视网膜脱离自行复位的案例极为罕见,绝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手术治疗。即便复位完成,在脱离区及其边缘的视网膜下仍可见不规则的白色线条,而视网膜的血管则跨越其上。病变区域内常出现脱色素斑或色素沉着,其色调与未脱离区域有所不同。
封闭视网膜裂孔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关键所在。寻找裂孔并非易事,因为它受到形状、大小、位置以及眼的屈光间质状态和视网膜脱离的形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用双目间接检眼镜结合巩膜压迫法及裂隙灯三面镜检查,虽然可以提高裂孔的发现率至90%以上,但每个病例的裂孔都有其独特性。裂孔可能小于0.1mm,也可能大于10PD,甚至全周锯齿缘断离。了解视网膜裂孔发生的规律对于寻找它们至关重要。
眼底周边的颞侧是裂孔分布的主要区域,尤其是颞上象限。裂孔引起的视网膜脱离会受重力影响而迅速扩展。例如,颞上象限的球形视网膜脱离往往伴随着颞上的裂孔。随着病情的发展,下方的视网膜脱离也可能由上方的裂孔引发。检查上方视网膜对于下方的视网膜脱离患者同样重要。不同类型的裂孔形态如圆形裂孔、马蹄形裂孔和锯齿缘断离等也需仔细辨别。例如,马蹄形裂孔往往与玻璃体的局部粘连有关,其产生机制复杂。在严重的钝挫伤后,视网膜可能在锯齿缘附着处发生撕脱。这类病例常伴随眼球的其他外伤损害。
理解并准确识别视网膜脱离及其相关病变对于治疗至关重要。这需要医生具备深入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需要借助先进的检查设备和技术。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这一复杂的眼科疾病。
对于后极视网膜脱离和下方视网膜脱离,我们必须格外留心,以检测是否存在黄斑裂孔或下方周边部的小裂孔。在玻璃体与视网膜粘连处以及视网膜的变性区内,我们需要细心寻找可能的裂孔(如表1所示)。
在视网膜脱离的早期,眼压可能正常,但随后会逐渐下降。视网膜裂孔的大小和数量与眼压下降的程度并无直接关联。脱离范围越大,低眼压的发生率越高。当视网膜完全脱离时,其眼压明显低于部分脱离的情况。如果葡萄膜炎症反应强烈,眼压会更低。在某些接受外加压术或合并巩膜环扎治疗的患者中,可能会发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这可能是由于硅胶块压迫了涡静脉,导致眼内液回流受阻,进一步引发脉络膜脱离与睫状体水肿,从而使房角关闭。也需要注意少数可能与视网膜脱离并发的开角型青光眼,以及因青光眼患者使用强烈缩瞳剂导致的视网膜脱离。
对于早期脱离面积不大的情况,眼压可能正常或偏低。但随着脱离范围的扩大,眼压会显著降低,甚至无法使用眼压计进行测量。眼压下降的原因可能与视网膜脱离眼的流体动力学有关。在眼球后部,存在一种特殊的房水流动方式:经过后房、玻璃体、视网膜裂孔,进入神经上皮层下间隙,再通过色素上皮转运,最终由脉络膜血管系统排出眼外。
通过裂隙灯显微镜及检眼镜检查,我们可以观察到眼球前节一般正常,前房可能略深。对于长期的脱离,会引起轻微的葡萄膜炎症反应,房水Tyndall现象表现为弱阳性,角膜后有棕色点状沉着物。
在原发性脱离眼中,玻璃体混浊和液化是必然存在的。这种改变在裂隙类显微镜光切面下更加清晰。液化腔呈现为无结构的光学空间,其中可能存在玻璃体支架组织脱水萎缩而形成的丝绢样混浊。随着液化腔的逐渐扩大和融合,液化的玻璃体可能进入视网膜前与玻璃体外界面之间,形成玻璃体脱离。在直接检眼镜下,我们可以观察到视网膜脱离呈波浪状、隆起,随着眼球转动而波状飘动。
裂孔通常位于视网膜脱离处,可能是1个或多个。眼底颞上侧是裂孔的好发部位,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积液下沉,裂孔处可能呈现浅脱离或无法观察到脱离。为了更全面地检查眼底,我们需要使用双眼间接检眼镜,必要时还需加用巩膜压迫器。在裂隙灯显微镜下使用三面镜检查可以帮助我们检查锯齿缘附近及睫状体平坦部的裂孔或视网膜与玻璃体基底部的变性改变。
尽管理论上说原发性脱离应100%存在裂孔,但由于种种原因,临床上发现率仅为90%左右。位于眼底70º范围以内的裂孔比周边部的裂孔更容易被发现。小裂孔常常位于视网膜血管附近,与出血斑容易混淆,需要反复多次仔细观察才能准确鉴别。裂孔的形态多样,包括圆形、马蹄形等。其中马蹄形裂孔最常见,其形成主要是由于玻璃体牵拉视网膜所引起。
对于视网膜脱离及其相关病变的观察和诊断,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丰富的经验。只有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和技巧,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恢复患者的视力。眼底视网膜的不规则裂孔是相对罕见的,它们可能呈现为细线条状或不规则形态。若线条极细,且周围视网膜并无脱离,它们有时会被误认为是末梢血管。
锯齿缘截离是一种发生在锯齿缘(玻璃体基底部)附近的裂孔,其面积较大,多位于颞下象限。这种截离线与角膜缘平行,可能会占据一个象限或半周,甚至全周。由于其巨大的裂孔没有前缘,后缘的视网膜收缩卷曲,形成鲜明的对比。锯齿缘截离在年轻人中较为常见,多数有眼球钝性外伤史,也可能继发于视网膜劈裂症。
玻璃体膜的形成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一形成过程实际上包括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内、外界面的膜样增生。其形成的严重程度对视网膜脱离、手术方式选择和预后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常用的分级方法包括赵东生提出的分级法和国际视网膜协会提出的分级法。
对于经历过视网膜脱落手术的患者,术后的护理至关重要。手术后第一周,患者需要卧床休息,避免大幅度的动作,以防视网膜移位。从第二周开始,可以稍微活动,但仍需有人陪伴,避免眼部受到意外伤害。患者还需注意避免剧烈的头部运动,以及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刺激性食物,多摄入蛋白质和维生素。
视网膜脱落是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的分离,这一疾病在眼部疾病患者、眼部外伤者以及先天遗传人群中较为常见。症状包括视野内的黑影飘动、视力减退或完全丧失等。治疗方法包括中医药物治疗等。在治疗过程中,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也很重要。
如果您或身边的人遭遇此类问题,建议前往专业眼科医院进行治疗,如泉州丰泽新视力眼科医院、湖北省中山医院眼科等。更多详情,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