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了解肠梗阻》
在我们的生活中,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的肠胃疾病,它的发生多数是因为肠道食物无法及时消化和排出。肠梗阻不仅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那么,肠梗阻的症状、处理方法、分类以及病因是什么呢?让我们一同来探究。
目录
1. 肠梗阻的症状
2. 肠梗阻处理方法
3. 肠梗阻的分类
4. 肠梗阻的病因
5. 肠梗阻的诊断鉴别
一、肠梗阻的症状
肠梗阻会引发一系列的症状。患者可能会因为肠管的逆蠕动而出现呕吐。呕吐的频率和量会因梗阻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呕吐物从胃内容物逐渐转变为肠内容物。高位小肠梗阻的腹痛相对较轻,但呕吐出现得较早、较频繁。中段或远端小肠梗阻的呕吐出现较晚,且量和次数都较少。低位小肠梗阻因肠内容物的滞留,细菌过度繁殖及分解,呕吐物常有粪臭味。患者还可能出现阵发性的腹绞痛、腹胀以及停止排便等症状。
二、肠梗阻处理方法
肠梗阻的处理方法主要遵循治疗原则:纠正肠梗阻引起的全身病理生理变化,并解除肠梗阻。基本处理包括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防治感染以及对症处理。针对不同类型的肠梗阻,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有不同的适应症和方法。非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等,而手术治疗则适用于各种绞窄性肠梗阻、肿瘤和先天性畸形引起的肠梗阻等。
三、肠梗阻的分类
肠梗阻的分类主要根据病因来分。包括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和血运性肠梗阻三类。机械性肠梗阻通常是由于肠道被机械性因素堵塞,如粪块、蛔虫等。动力性肠梗阻则是因为肠道蠕动功能受到干扰,如麻痹性肠梗阻。血运性肠梗阻则是由于肠道血液供应受阻,导致肠道功能受损。
四、肠梗阻的病因
肠梗阻的病因多样,常见的包括肠胃炎、肠梗阻病变导致的肠胃黏膜损伤、肠胃蠕动变慢、消化不良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食物无法及时消化和排出。
五、肠梗阻的诊断鉴别
对于肠梗阻的诊断鉴别,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检结果以及可能的病因进行综合分析。需要注意的是,一些特殊情况如肠系膜血管栓塞、肠套叠等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检查手段来确诊。
介绍肠梗阻的五大类型
肠梗阻,一个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它是如何分类的呢?让我们一起探究其奥秘。
肠梗阻的成因纷繁复杂,从梗阻的原因到肠壁的血供情况,再到梗阻的部位和程度,以及起病的缓急,主要可分为五大类型。每一种类型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成因和演变过程。
按梗阻原因划分
机械性肠梗阻是最常见的类型,占到了90%以上。这是因为肠腔狭窄或闭塞,导致肠内容物无法顺利通过。想象一下,肠扭转、肠粘连、肠套叠等情形,就像肠道内的交通堵塞一样。而动力性肠梗阻则是因为肠壁肌肉活动紊乱,使肠内容物不能运行。缺血性肠梗阻则是由于肠管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
按肠壁血供情况划分
单纯性肠梗阻仅有肠腔阻塞,没有血供障碍。而绞窄性肠梗阻则更为严重,肠壁因血管被绞窄而引发缺血坏死。想象一下,肠道的血流被切断,就如同人体的生命线被阻断一样严重。
按梗阻部位划分
小肠梗阻主要发生在十二指肠或空肠的高位梗阻以及远端回肠的低位梗阻。而结肠梗阻则多发生在左侧结肠,特别是乙状结肠或乙状结肠与直肠的交界处。
按梗阻程度划分
完全性梗阻症状明显,如同交通堵塞中的全面瘫痪;而不完全性梗阻则如同间歇通堵塞,时而通畅,时而受阻。
按起病缓急划分
急性肠梗阻起病急骤,症状明显;而慢性肠梗阻则如同“慢性杀手”,症状不明显,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恶化。
进一步深入探究机械性肠梗阻的成因,我们会发现肠内异物、肠道息肉、肠套叠等是主要原因。而运动障碍性肠梗阻则是因为肠壁肌肉活动紊乱,非肠腔内外机械性因素导致,因此也被称为假性肠梗阻。其病因多样,包括手术后麻痹性肠梗阻、电解质紊乱、全身性或腹腔内炎症等。
肠肌间神经丛病变的复杂景象
肠肌间神经丛病变可能出现在多种情境中。它可能伴随神经源性肠发育异常出现,如孤立性肠道发育异常伴有神经纤维瘤病或多发性内分泌瘤及肌强直性营养不良等。它也可能与多种隐性及显性遗传性疾病有关。散发性内脏神经性病变,包括非炎症性变性病和变性的炎性疾病,如美洲锥虫病和巨细胞病毒感染等,也可能引发肠肌间神经丛病变。还有肠神经或神经丛发育异常的情况,比如肌间神经丛成熟障碍和全结肠神经节细胞缺乏症等。
神经元性疾病方面,帕金森病、EB病毒感染后选择性乙酰胆碱功能不全以及脑干肿瘤等都可能出现相关症状。代谢内分泌疾病方面,黏液性水肿、嗜铬细胞瘤、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以及急性间歇性卟啉病等都有可能引发肠肌间神经丛病变。药物性因素如应用酚噻嗪类、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等也可能导致肠肌间神经丛病变。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关注急性缺血性肠梗阻。这是一种由肠管血供发生障碍导致的疾病,可能使肠壁肌肉活动消失。如果肠管血供不能恢复,肠管极易发生坏死。这种病症可能是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以及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等原因引起的。
肠梗阻的病情复杂多变。按肠管血供情况可分为单纯性肠梗阻和绞窄性肠梗阻;按梗阻的程度可分为完全性肠梗阻和不完全性肠梗阻;按起病缓急可分为急性肠梗阻和慢性肠梗阻。而从单纯性肠梗阻发展到肠壁绞窄、坏死、穿孔等,会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在这个过程中,肠管中的气体和液体是主要的关注点。这些气体和液体主要来源于咽下的气体、消化过程中食物被细菌分解产生的气体以及血液弥散到肠腔中的气体。而肠管中的液体一部分来自摄入的水分,大部分是积存的消化液。在肠梗阻的情况下,由于肠管扩张和肠黏膜吸收功能减退,水和电解质的丢失是显著的。
在北医一院的400例研究中,我们发现低钠、低氯、低钾的情况较为普遍,而二氧化碳结合力异常的情况更是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电解质的失衡,或许与肠道的某些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早在1923至1924年间,Haden与Orr就已观察到,输入盐水似乎可以对抗肠道吸收的毒素,生理盐水的应用能够补充丢失的电解质,为病人赢得生的希望,延续生命。
当肠梗阻发展到绞窄阶段,情况就变得更为严峻。血液开始丢失,当大部分肠管发生绞窄时,血液循环并未完全中断。小肠扭转首先影响静脉回流,引发充血与淤血,随后小动脉痉挛,肠蠕动增强,最终造成小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肠腔及腹膜腔,形成血性腹水。这一过程失血量的多少与绞窄的肠管长短成正比。
梗阻时,一个重要的变化是细菌的过度繁殖及毒素的吸收。在梗阻以上的肠管中,主要为大肠埃希杆菌及厌氧菌的繁殖。这些细菌的增多不仅增加了手术感染的风险,尤其是大肠梗阻,更为严重的是,细菌产生的毒素可通过血液循环与淋巴液被吸收进入体内,也可透过肠壁渗入腹腔。在肠梗阻的晚期,腹腔毒素的吸收现象更为明显。正常的肠道中虽有大量的需氧菌及厌氧菌,但肠梗阻后,厌氧菌的繁殖速度会加快,肠道中细菌的数量与分布也会发生变化。例如,通常位于大肠中的类杆菌,在梗阻发生时也会出现在小肠中。绞窄性肠梗阻时,由于肠管的出血有利于细菌的繁殖,使得绞窄的肠管中有大量的细菌并产生大量的毒素,这些往往是造成死亡的原因。
肠管内压的增高也会对肠管产生影响。除使肠管膨胀外,还会影响肠黏膜的吸收作用,妨碍肠壁的血液循环,引发肠壁坏死。单纯的低位小肠梗阻,由于梗阻以上的肠管较长,肠管内压力相对较低。但当结肠远端梗阻时,结肠内压会升高,尤其是回盲瓣功能良好的病人,结肠可能成为一个闭襻,内压进一步升高可能导致盲肠穿孔。肠内压的增加也会引起肠管膨胀,增加肠蠕动,引发肠绞痛。持久的肠内压增高甚至会造成肠肌肉的麻痹和肠蠕动减弱。
肠梗阻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病理变化。理解这些变化对于及时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一医学问题。肠梗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肠梗阻,首先要明确其存在与否。对于腹部疼痛伴随呕吐的患者,在初步诊断时,需与胆道、泌尿系结石,卵巢囊肿扭转等腹部绞痛疾病相鉴别。在确定腹痛是由肠绞痛引起时,除了分析疼痛性质,还可以通过听诊腹部来辅助判断。若听到亢进的肠鸣音,则表明腹痛源于肠痉挛。X线检查是确诊肠梗阻的关键手段。在立位时,肠梗阻的肠管扩张,充以液体与气体,可见阶梯形液面,一般在梗阻5~6小时后显现。对可疑病人应重复进行腹部透视检查。
紧接着,我们需要鉴别肠梗阻是否为绞窄性。绞窄性肠梗阻的特点包括:发病急骤,腹部绞痛剧烈且持续;若肠管的绞窄发生在腹腔内,会出现局部腹膜刺激征象,如局部压痛、肌紧张,有时可触及包块;伴随体温升高、白细胞明显升高;由于肠管绞窄导致的血液与血浆渗出,可能出现休克表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和代谢性酸碱紊乱的症状比单纯性梗阻更为明显。
在明确了肠梗阻的存在与性质后,我们需要进一步确定其部位。小肠梗阻部位的高低与治疗策略紧密相关。高位梗阻主要因体液丢失危及生命,而低位小肠梗阻则可能因肠管膨胀引发严重后果。结肠梗阻如乙状结肠扭转,需急迫解决的是结肠梗阻的缓解。通过主要症状如呕吐、肠绞痛、腹胀等,结合X线检查,可以判断梗阻的部位。
至于肠梗阻的原因,常见有粘连、肿瘤、炎症及扭转等。根据病史和体检,可以推测出肠梗阻的原因。如有过手术史,则梗阻原因以粘连为主;如有反复肠梗阻发作病史并合并腹膜刺激症状与发热,则可能是Crohn病;老年人梗阻则可能是结肠肿瘤、乙状结肠扭转、粪便堵塞等。
在鉴别诊断部分,绞窄性肠梗阻作为急腹症之一,需与消化性溃疡穿孔、急性重症炎、胆囊穿孔、急性阑尾炎或阑尾穿孔等疾病相鉴别。根据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或CT、MRI等检查,我们可以准确地进行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