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生活节奏下,贫血问题愈发普遍,尤其是女性朋友。但很多朋友并未意识到贫血的严重性,仅仅将其视为体质虚弱的表现。实则不然,贫血会对身体造成多方面的不良影响,引发各种健康隐患。为此,我将详细解读一些关于贫血的食补方法及相关问题。
目录导航
贫血食补法有吗?
贫血症状是什么?
经常反复贫血是怎么回事?
贫血三项检查的费用是多少?
贫血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一、贫血食补法
对于贫血患者,食补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治疗方式。以下是一些推荐的补血食补方法:
1. 人参粥:用人参末或党参末与粳米煮粥,常食对贫血有一定作用。
2. 牛乳粥:将鲜牛奶加入粳米粥中,可辅助防治妊娠贫血。
3. 菠菜粥:将烫过的菠菜切碎,放入粳米粥内,对防治贫血有一定效果。
除此之外,还有甜浆粥、鸡汁粥、香菇红枣、大枣粥、芝麻粥、枸杞粥等,都是很好的补血食谱。一般情况下,坚持食用十天至半个月,可见成效;对于严重者,可能需要食用一个月。这些食补方法安全无副作用,可放心食用。
二、贫血症状
贫血的症状多种多样,需引起重视:
1. 严重贫血可能导致心肌缺氧,引发心力衰竭。
2. 可能出现出血症状,特别是血小板减少及其他凝血因子缺乏时。
关于贫血三项检查的费用
贫血三项检查大约需要300元左右,该费用可纳入医保范围。通过网织红细胞计数的结果,可以判断贫血的类型,如增生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这项检查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为治疗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决策。
贫血的确诊费用因地区、医院和患者具体情况而异。不同的医院收费可能有所不同,但治疗效果才是我们最应关注的。选择一家口碑好的专业医院进行贫血检查和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
具体来说,贫血三项检查的费用并没有固定的标准,会根据地区和医院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为了得到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推荐到专业口碑好的医院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治疗,这样可以从各方面得到更好的保障。
贫血的症状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贫血是一种常见病症,其症状易与一些其他疾病混淆。其中一种是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由于铁缺乏和铁利用障碍导致的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它包括了缺铁性贫血、慢性感染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和铁粒幼细胞贫血等。其中,地中海贫血是溶血性贫血中的一种血红蛋白病。
缺铁性贫血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血红蛋白合成障碍所致的贫血。如果食物中缺铁或有慢性失血史,体检发现外胚叶改变,尤其是指甲凹陷、变脆,以及实验室检查证明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那么很可能就是缺铁性贫血。
诊断缺铁性贫血时,须与其他非缺铁所致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相区别。这些贫血包括地中海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慢性铅中毒及载铁蛋白缺乏性贫血等。
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慢性失血、铁需求增加、铁吸收障碍以及食物中铁的缺乏等。对这些病因的认真追询和认定,对贫血的诊断非常重要。
二、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尽管这种病症的血清铁含量并不低,但由于血红蛋白合成的障碍,中的铁粒幼细胞却大量增生,比例高达0.70以上。当患者出现低色素性贫血,满是铁粒幼细胞,且铁剂治疗无效时,我们应考虑此病症。这种贫血具有低色素性,可能是小细胞性,但更多呈现正细胞性或大细胞性。有核细胞的增生过程中,可见巨幼红细胞样有核红细胞的出现,但并无溶血现象。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又可细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原发性先天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属于伴性隐性遗传性疾病,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这种疾病主要出现在男性,患者在出生后仍可存活多年。通过肝活检,我们可以发现大量的含铁血黄素沉着,并可能发展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原发性获得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则可能是由于造血细胞的异常,导致酶系统缺陷,引发血红蛋白合成障碍,使铁质在及其他器官中堆积。这种疾病多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病,呈现慢性病程,少数病例在临终前可能转变为急性粒细胞型或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继发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的诱因可能包括铅中毒、抗结核药物、酒精中毒、支气管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维生素B6反应性贫血也是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的一种类型。例如,当继发于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时,可能是由于这类药物对抗维生素B6,因此对大量维生素B6治疗有反应。
三、载铁蛋白缺乏性贫血
先天性载铁蛋白缺乏十分罕见,贫血症状较为严重,常伴随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获得性载铁蛋白缺乏则可能出现在肾病综合征、慢性渗出性肠疾病、低蛋白血症、慢性感染等情况下。由于载铁蛋白的丧失、合成障碍、分解增加或转移至炎症组织,导致铁转运功能降低和血红蛋白合成障碍。本病症的特点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及总铁结合力明显降低、血清蛋白电泳显示载铁蛋白含量显著减少、含铁量低且铁剂治疗无效。
二、巨幼细胞贫血
虽然这种贫血病症较为少见,约占全部贫血病例的5%以下,但其背后的原因却十分明确:主要是缺乏维生素B12及叶酸所致。这两种物质的缺乏或代谢紊乱主要影响幼稚红细胞核的成熟过程。通过影响DNA的合成,使细胞增殖周期的DNA合成期延长,导致核成熟障碍,而胞浆中的血红蛋白合成则保持正常,从而产生以红系为主的巨幼细胞改变和大红细胞。此类贫血的特征在于:缓慢进行的大细胞性贫血、外周血红细胞MCV及MCH均高于正常、白细胞和血小板可能减少;幼红细胞呈现巨幼细胞改变且糖原染色呈阴性反应;常伴随口腔、胃肠道及神经系统的损害但并不绝对;病因多为叶酸及或维生素B12的缺乏;通过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治疗大多数病例都能见到疗效。但要确切诊断,还需要测定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浓度。
一、贫血的微妙区分
当我们面对贫血的困扰时,了解其具体类型至关重要。其中,恶性贫血与非恶性贫血性巨幼细胞贫血是两种常见的贫血类型。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关键特征来区分它们。恶性贫血通常不会出现胃游离盐酸,而在非恶性贫血中,这一物质大多存在。在神经系统表现上,恶性贫血不会出现脊髓联合变性的症状,而在非恶性贫血中则不会。维生素B;卜叶酸治疗在非恶性贫血中效果显著,一旦摄入不足得到解决,治愈后不会复发。非恶性贫血常伴随缺铁性贫血,形成独特的“双相性”或“二形性”贫血,即低色素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除了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还有许多疾病或情况可能引发非恶性贫血性的巨幼细胞贫血。这些病因可能影响维生素B;及或叶酸的摄入或吸收,或者干扰叶酸代谢,导致巨幼细胞贫血的出现。比如,胃癌或胃切除术后,由于胃内因子分泌不足,可能导致维生素B;的吸收受阻,从而引发巨幼细胞贫血。肠切除术或吻合术后、肠瘦烟酸缺乏症、慢性炎或慢性痢疾等慢性肠病也会影响维生素的吸收或引起微生物与宿主的竞争,导致巨幼细胞贫血。还有一种名为麦胶肠病或乳糜泻的吸收不良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脂肪泻、贫血及恶病质。这种疾病的患者对麦胶过敏,使空肠荡膜的绒毛萎缩,影响吸收功能,也是一种代谢障碍性疾病。
二、“难治性”巨幼细胞贫血的特殊性
在某些情况下,如白血病、恶性肿瘤、某些感染性疾病或慢性肾衰竭等,也可能引发巨幼细胞性贫血。虽然这些疾病并非主要因缺乏维生素B;或叶酸所致,但它们可能伴有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表现。对于这些患者,维生素B;与叶酸的治疗效果可能欠佳。
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独特性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因多种病因导致的造血功能衰竭的贫血类型。其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有核细胞增生明显减低,可能伴有出血和感染。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非发作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在临床表现、血象及象等方面相似,需要通过一些特殊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
了解这些贫血类型的特征和区分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诊断并治疗相应的疾病,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四、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再障)是一种特定的贫血症状。其特点是外周血呈现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保持正常,而网织红细胞和红系细胞则明显减少或缺失。该病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后者再分为获得性和先天性两种。
1. 急性纯红再生障碍性贫血
也称为红系造血功能急性停滞。患者在发病前常有病毒感染或服药历史,或是原有的溶血性贫血突然加重。常伴随轻度发热,红系细胞极度减少或缺失,并可能出现巨大的原始细胞。这些原始细胞形态不规则,胞浆深蓝或灰蓝色,核仁巨大或隐约可见。此型贫血需与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相鉴别,后者的象以淋巴细胞为主,巨核细胞减少或消失。
2. 获得性慢性纯红再生障碍性贫血
也被称为获得性红细胞增生不良性贫血。特点为红系细胞减少,并常合并胸腺瘤,提示免疫因素在病因和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部分患者血清中存在红细胞生成抑制因子,对早期红系细胞有细胞毒性作用。部分患者有服用氯霉素、接触农药、感染及肝炎等病史。诊断时,应进行胸部透视或拍片以确定是否伴有胸腺瘤。
3. 先天性慢性纯红再生障碍性贫血
也称先天性红细胞增生不良性贫血。主要患者为婴幼儿,常在6个月以内发病,表现为慢性进行性贫血,象红系增生减低,常成熟受阻于中幼红阶段。与Fanconi贫血不同,本病较少合并显著的先天畸形。
五、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也被称为Fanconi血或Fanconi综合征,是一种家族性疾病。多在10岁以内发病,男性多于女性。主要症状为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增生极度减低,常合并显著的多发性先天畸形。
疾病百科:贫血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临床症状。由于红细胞容量测定较为复杂,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Hb)浓度作为参考标准。我国血液病学家认为,在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可诊断为贫血。
关于贫血的更多信息、病因、治疗、预防以及食疗方法,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血液内科进行深入了解。对于老弱病后体虚的人群,要特别注意防治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