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逸斜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一种自由的状态
“旁逸斜出”,这四个汉字如同绘画中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个画面:树枝从树干旁飘逸地斜伸出来,恰似一幅流动的画卷,展现着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韵律。
在这个成语中,“逸”字虽原意是逃跑,但在这里却赋予了超出、分散的意味。这不仅仅是对物态的描绘,更是对生活状态的诠释。就如茅盾在《白杨礼赞》中所描绘的那样,白杨树的丫枝并非呆板地向上生长,而是有生命力地斜伸出来,形成一束,犹如经过人工雕琢般整齐而紧凑。这种描述不仅展现了树枝的自然生长状态,更彰显了生命的自由与活力。
成语背后的历史典故更是为其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吴敏树的《京师寄家人书》中,“旁逸斜出”被用来形容敌人进攻的分散与自如,进一步拓展了其应用范围。这不仅是对战争状态的生动描述,更是对一种策略、一种智慧的赞美。
“旁逸斜出”,一个简洁而生动的成语,通过形象的描绘传达了分散自如、不受限制的含义。在文学作品中,它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展现了生活的多样性和自然的韵律;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成为了一种智慧的象征,表达了对自由、对生命的热爱与赞美。无论是在描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是在描绘人类社会的纷繁复杂,“旁逸斜出”都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文学与历史的璀璨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