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小血管病变引发的大关注
腔隙性脑梗死,这一由脑小血管疾病引发的病变,在医学领域中备受关注。它涉及大脑半球或脑干深处的小穿透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的侵蚀下,这些血管壁逐渐发生病变,导致官腔闭塞,进而形成小梗死灶。通过CT或头部核磁共振,我们可以观察到直径在0.2至15毫米之间的囊性病变。
这种疾病主要出现在中老年人群中,这些患者往往有长期的高血压病史。临床表现多样,可能急性或逐渐发病,但通常不会出现头痛或意识障碍。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纯运动性轻偏瘫,占比高达60%。患者可能出现肢体歪斜,活动不利。
第二种是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约占20%。表现为言语不清、吞咽困难,病变对侧面瘫,手部轻度无力和精细运动障碍。
第三种是纯感觉性卒中,约占10%。主要症状为偏身感觉障碍。
第四种是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一侧肢体活动不良,共济运动不稳定,下肢症状往往比上肢严重。
尽管腔隙性脑梗死的预后情况良好,死亡率和致残率较低,但它容易反复发作,且最严重的后果可能与血管认知功能障碍有关。预防疾病复发至关重要。在CT检查中,由于梗死灶不影响功能区或有良好的血管补偿,发现的腔隙性梗死灶可能无症状,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没有临床意义。
对于腔隙性脑梗死,我们仍需保持警惕。控制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戒酒,适度体育锻炼以及合理饮食,是防止复发的关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预防腔隙性脑梗死的再次发作,保护我们的脑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