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启
随着2022年全国高考数学科目的落幕,网络上关于“全国高考Ⅰ卷数学难出天际”的话题迅速占据热搜榜。考生们的反应强烈,有的网友留言称“今年数学出题思路,文科生当理科生,理科生当华罗庚”,也有考生直言“数学太难了”,“难哭了”。这些声音并不代表全体考生的真实情况。
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其本质在于评估考生的相对水平,而非绝对难度。不必因为题目难度而感到沮丧或放弃。最终录取结果取决于考生在全省的排名以及所填志愿。眼下,考生最应该集中精力准备接下来的考试,而不是纠结数学的难易程度。
实际上,如果所有考生都觉得数学简单,那才真是有问题。因为这意味着考题没有起到应有的选拔作用。评价选拔考试的命题质量,需考虑两点:一是命题是否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不存在超纲现象;二是难度是否有助于选拔,具有区分度。过难或过易的考题都会影响选拔效果。
从考生反馈来看,这次全国高考Ⅰ卷数学考题确实不容易。甚至一些被誉为“尖子生”的考生也表示未能完成全部试题。但这并不能真实反映考生的整体表现。往往考得好的学生不会大肆宣扬,而考得不好的学生则更容易表达他们的情绪和意见。以往高考也有考生吐槽“数学太难”,但成绩公布后,依旧符合正态分布,高分和低分学生的比例合理。对于数学考试的结果,无需过度纠结,因为纠结无法改变任何事实。或许那些觉得自己考得不好的学生,最终的高考排名会与预期相差无几。
今年的高考命题呈现出一些值得关注的趋势性变化。传统的题海战术已不再适用。许多考生在考前做了大量模拟题,但发现高考题与模拟题截然不同。这意味着单纯依靠刷题获取高分已不现实。现在,各科更加重视考察学生的学科素养,包括知识理解、综合应用能力等。一些学生反映题目看不懂,这暴露出他们在阅读理解能力上的不足。
这些变化要求学校必须转变教学方式。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匆忙教完课程,然后靠题海战术训练学生。高考命题改革旨在推动学校重视学生的学科知识与素养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和创新能力。
一些老师也感到难以把握高考的“套路”,这正是高考命题改革所追求的目标。高考不应成为“指挥棒”,学校也不应围绕考试组织教学。而应视为学校教学的评价服务。高中学校应坚持自主教学,为学生提供完整的高质量的高中教育,这样的教学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他们不再害怕遇到未知的试题。
要引导学校师生转变“应对考试”的思路,仅凭命题改革是不够的。还需要推进录取改革,让高考从单纯的选拔性考试转变为更具评价性的考试。高校在招生时,应将高考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指标,而非唯一指标。这样,才能破除唯分数论、唯升学论,扭转学校的应试倾向。
本文旨在提供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高考的本质和改革方向。希望本文能对广大考生和家长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