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的大背景下,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与材料与制造学部联手,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首届材料与艺术设计大赛”。这次大赛不仅是一场创意的碰撞,更是一次跨界融合的实践。
邹锋教授,作为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院长及博士生导师,对这次大赛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这次大赛是艺术学科与工业大学优势学科的一次紧密结合,旨在构建“以工促艺、艺工结合、德智并进、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这次比赛,学生们的创新跨界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为服务区域建设的创新和创业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崔素萍教授,材料与制造学部的副主任及博士生导师,对此次大赛的跨学科交流特性给予了肯定。她指出,在比赛中,各团队将材料和艺术设计巧妙地结合起来,充分展示了北京工业大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和特色。通过培训和学习交流,同学们在多学科背景下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此次大赛中,有一件特别引人注目的作品——《智能休憩系统设计》。这一设计基于低碳设计理念,为公园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休憩设施。这套设施不仅提供驻足观景、就坐等功能,还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为公园管理提供空气质量检测、温湿度检测以及设施运行状态等数据。更令人称赞的是,这套设施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和集电地砖收集绿色能源,满足自身的供电需求,同时溢出的电量还能并入园区的电路管理中,为公园的管理带来便利。
智能座椅是这套设施中的一部分,它实现了智能加热和智能灌溉功能。内嵌的红外感应硬件可以检测是否有人靠近座椅,一旦有人靠近,座椅便会自动加热。而智能灌溉系统则采用先进的技术,确保植物得到适量的水分。
集电地砖的设计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地砖内的压电收集模块采用并联设计,确保即使单一模块损坏,其他模块也能正常工作。集电地砖之间通过特殊的电路连接,将收集的电能储存起来,为设施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
这次大赛及《智能休憩系统设计》等作品的出现,为我们展示了智能公共设施低碳化的新设计思路和设计手段。这些设计实践不仅为区域建设带来了创新和创意,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跨学科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艺术与工程的完美结合。希望这样的实践能够继续下去,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启示。
(流产网评:此次大赛作品展现了学生们卓越的创新能力,为海淀公园智慧二期升级项目提供了有力的设计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