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网报道】
随着一年一度高考的落幕,众多考生对于考试的感受纷纷浮出水面。今年的高考,不少考生反映试题颇具挑战性,那么,难在何处呢?
一、“做题家”的时代已经过去,难在学以致用
曾经,高考被形容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学子们为此刻苦攻读。有些中学过分强调重复性做题,试图以此培养出类拔萃的“做题家”。这些“做题家”在进入高等学府后,却有一部分出现心理问题或学习障碍,无法完成学业。这种与人才培养方向背道而驰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今年高考的学科考题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考察。数学考试中,考生抱怨的“做过的题都没考,考的题都没做过”,恰好说明了单纯的刷题已不再是制胜法宝。更深入的理解数学概念、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才是应对之道。考题中融入了大量的现实情境,如地理考题中的城市人口变化、汽车尾气对草原的影响等,既考察了学生的学科知识,又考察了他们的人文情怀。
二、偏科者面临挑战,难在学科融合
每年的高考后,语文作文总会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而其他学科如数理化则鲜有人讨论。如今的高考题目越来越注重学科融合,体现了文理不分家的理念,增强了题目的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这不仅仅是对语文学科的考察,更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挑战。
高考之难,在于它不仅考察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考察他们是否具备利用已有知识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的能力,以及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例如,地理考题中的观景台对旅游者欣赏风景的影响,就涉及到多学科的知识。这些题目需要学生拥有广博的知识、广泛的阅读兴趣、以及勤于思考的习惯,真正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三、不以高考为目的,保持终身学习
作为选拔性考试,高考更注重对学习潜力和综合能力的考察。面对高考,我们应明白,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
在未来的学习中,我们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他们动手动脑,真正理解原理、公式。不以高考为人生目的,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应对未来千变万化的挑战。
全国语文乙卷中的一道题目讲到如何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很有象征性。高考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死读书、苦读书的学生,而是希望培养出会读书、乐读书、融会贯通、创新解难的人才。这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望。
(作者系亲子作家、金牌阅读推广人)
本文来自【中国科普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愿每一位学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航道,乘风破浪,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