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绩公布后,我注意到班级中名列前茅的同学们在数学和理综的成绩上出现了显著的变化。那些平时数学成绩在130至140分之间的学霸,在高考中普遍只得了80多分,全校仅有两位同学获得了90+的分数。而我,平时数学成绩在70多分,这次居然意外地考了68分。尽管与学霸们存在差距,但这次考试让我意识到,对于大多数中等生而言,数学试卷的难度并非全然不利。在某种程度上,它甚至是一件好事。只要我们能准确把握机遇,因为在这场考试中,简单的题目大家都会做,难的题目则都无从下手,学霸们的数学优势反而无法显现。正如当年老师所言,“至长反短,至短反长”。
虽然我的高考总成绩未能达到二本线,还差14分,但情况并未像最初想象的那么糟糕。由于数学考试对心情的影响,我失去了后续考试的信心,以及对一些形势的客观判断。当时,由于缺乏平行志愿、出分填报和成绩位次等信息的指引,许多高分学霸因报志愿失误而落榜,或者录取结果不理想。一些中等偏上的学生却抱着补习的心态,勇敢地报考了一些好大学,最终顺利被录取。许多未能如愿的学霸扼腕叹息。当我进入高考补习班后,班里的大部分同学都是那些因为数学失误而高分落榜的学生。
回顾过去,如果当时我能够沉着应对、独立思考,不被周围的既定看法和悲观情绪所左右,选择一个热门行业的大专或是三本理工科专业,或许现在的人生会完全不同。对于今天的考生来说,高考成绩虽然重要,但填报志愿更是人生规划的关键时刻。这才是真正考验学生人生规划能力、家长眼界格局以及对未来判断的时刻。
在补习班的那段日子是我人生中最迷茫、无助的时光。感觉整个世界都在对我指指点点,生活充满了坎坷和曲折。正是在这段时间里,我逐渐认清了自己,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我结识了一些良师益友,历经三次高考后终于进入了一所还算不错的本科大学。
经过2003年那场被称为地狱模式的高考,我领悟到并非每个人都能找到人生的方向感,并具备与梦想相匹配的能力。只要我们找准定位、努力向前,就像那句老话说的,“天助自助者”,我们都能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大学毕业后,我有幸进入体制内工作。尽管工作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与高考和复读的经历相比,这些困难都显得微不足道。这些经历让我更加珍惜能够奋斗的机会和时间。如今,我通过不懈的努力,从一个偏远小城调入省会城市,在这里安家落户、娶妻生子。这一切的背后都是源于2003年的那场高考,它让我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成长为一个坚韧不屈的青年。
对于普通人来说,没有什么所谓的逆风翻盘,只是坚持不屈不挠的努力而已。
19年过去了,那些经历过2003年高考的人们,你们现在过得怎样?那年之后你们又经历了哪些故事?希望这篇文章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