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的传奇故事,源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楚国人因晏子身材矮小,故意在大门旁边设了一个小门,想让他从那里进入。但晏子却坚决不入,他表示:“只有使狗国者,才会从狗门进入。我作为齐国使者,不能走此门。”于是,楚人只好另开大门让他进入。
晏子见到楚王,楚王傲慢地问他:“你们齐国没有人了吗?为何派你作为使者?”晏子机智地回答:“齐国临淄之地,人口众多,挥汗成雨,比肩继踵。何以言无人?”楚王又问:“那么为何派你来呢?”晏子回应道:“齐国派使者是根据各自的才能与主君的需求。我,虽然是最不肖者,所以应该被派到楚国。”
当晏子即将出使楚国时,楚王听闻他的名声,想羞辱他。他命令手下捆绑一人,在晏子经过时假装犯罪。然后问晏子,这个人是哪里人?手下回答说是齐国人。楚王再问,他为何犯罪?手下回答,因为他偷盗。
晏子赴宴时,楚王让人献上酒。酒酣之际,吏带着捆绑的盗贼来到楚王面前。楚王故意问:“这个人是哪里人?为何犯罪?”吏回答:“他是齐国人,因为偷盗。”楚王转向晏子,讽刺道:“齐国人善于偷盗吗?”晏子离开座位,巧妙地回答:“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子相似,但果实不同。这是因为水土差异。齐人在齐国不偷盗,但在楚国就偷盗,是否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盗呢?”楚王听后大笑,称赞晏子的智慧。
《晏子使楚》的故事不仅赞扬了晏子的爱国、机智、善于辞令和斗争精神,也讽刺了那些狂妄自大、自作聪明的人。晏子作为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以他的智慧和勇气维护了国家和个人的尊严。他的事迹被记录在《晏子春秋》一书中,该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言行集。
晏子,字平仲,原名晏婴。他是春秋时齐国的大夫,以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朴素作风闻名诸侯。他历经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是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虽然貌不出众,但足智多谋、刚正不阿,为齐国的昌盛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智慧与勇气,赢得了诸侯与百姓的极高声誉。
据说晏子五短身材,“长不满六尺”,但头脑机灵、能言善辩。他内辅国政,多次劝谏齐王,对外则坚持原则性,同时富有灵活性。他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司马迁非常推崇他,甚至将其比作管仲。孔丘也曾赞扬他:“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
这些精彩的故事和深刻的教训都告诉我们:侮辱他人最终只会自取其辱。同时提醒我们,不应貌相他人,更不应随意无礼对待他人。作为一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晏子的智慧和勇气值得我们学习和崇敬。希望这些故事能对读者有所帮助和启示。本文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