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胶囊”事件引发社会关注,公众的目光主要集中在原料重金属铬超标上。更令人担忧的是铜镀铬胶囊模具的使用情况。据有关人士透露,一些厂家使用这种模具,其铬污染可能远超蓝皮胶产生的污染。
今天已经是“毒胶囊”事件发酵的第四天,社会关注度持续上升。华南地区某空心胶囊厂家负责人马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详细揭示了该行业的普遍问题。他提到,目前部分半机械化厂家使用铜镀铬模具,这种模具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镀在外层的铬会逐渐脱落,直接存留在胶囊内。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模具可能每半年就需要重新镀一次铬,一次超标就可能达到上千倍。这种情况相比皮革废料导致的铬超标更为严重。
马明强调,目前市场上的空心胶囊生产行业极度需要自律。尽管大的生产厂家采用全自动化生产线,使用不锈钢模具,相对较为安全,但一些小厂家为了降低成本,仍然使用铜镀铬模具。这些模具的价格仅为不锈钢模具的十分之一左右,虽然产能稍低,但对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家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马明还透露,上世纪90年代就存在使用蓝皮胶制作胶囊的情况。由于利益驱动,一些厂家为了降低成本,会使用品质较差的明胶,并通过添加化学物来增加冻力。这些添加物对人体健康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部门难以有效监管的情况下,药厂应该是最直接和有效的监管者。药厂在选择胶囊时,主要考虑的是价位和上机率两个标准,对于安全问题则关注较少。一些药企负责人甚至透露,他们没有配备设备检测囊壳是否会重金属超标,因为这将增加企业的负担。
“毒胶囊”事件不仅揭示了原料重金属铬超标的问题,更揭示了整个行业的自律缺失和监管不力的问题。从铜镀铬模具的使用到蓝皮胶的制作,再到药厂的选择,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为了公众的健康安全,相关部门和企业必须严格自律,加强监管,确保药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