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下午,广东团审议《工作报告》时,全国人大代表、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发表言论。他指出,当前社会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旧突出,且主要集中在大医院,特别是三甲医院。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归咎于医生道德问题,其根源在于医院体制问题。钟南山院士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他提到,回顾历史上的土改和教改,农民和地主、教师都得到了应有的待遇和尊重。在医改的过程中,医生却遭遇了收入减少和受到歧视的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医生如何有动力去推动改革呢?
钟南山进一步强调,全世界的医生都是依靠技术吃饭,而中国的医生在某种程度上却是依赖卖药来维持生计。在一些三甲医院,医生往往需要在半天之内看诊数十名患者,导致他们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病人进行深入交流。排队等待时间长、看病时间短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无疑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矛盾。
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钟南山表示,在衡量医改的成果时,我们应以三条标准为依据:一是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否得到缓解;二是医患关系是否得到改善;三是医疗人员的积极性是否提高。根据他的观察,过去几年的医改并未在这三个方面取得显著的突破。
他深入调查了广州所有三甲医院的医生收入,发现虽然去年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9万多元,但账面上的收入仅4万多元。这意味着医生的收入来源并不合理,大部分收入并非来自,而是依赖于医院的经营收入,如开大处方、建立分院等经营手段。这样的现象不仅加剧了医患矛盾,也影响了医生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制约了医改的深入推进。
钟南山院士的言论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他的观点深刻而独到,对于解决当前医疗领域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追求医疗改革的道路上,我们不仅需要关注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更需要关注医生的待遇和尊严,以及整个医疗体系的体制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医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