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使用习惯揭示心理健康状况——西北大学研究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智能手机已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一项来自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则揭示了智能手机使用方式背后隐藏的心理秘密。该研究指出,智能手机的使用模式可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抑郁症的辅助诊断工具。
在这项引人入胜的研究中,研究者招募了28名参与者,年龄跨度从19至58岁。这些参与者被要求安装一款能够监测位置信息和应用使用频率的应用程序。经过对参与者的抑郁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一半的人没有抑郁症状,而另一半人则表现出轻度至重度的抑郁症状。
研究团队通过手机的GPS定位功能发现,那些精神压力较大的人更倾向于长时间待在家里。进一步的分析显示,有抑郁症状的人平均每天的手机使用时间长达68分钟,而没有抑郁症状的人则平均每天使用17分钟。这一数据让人不禁思考,手机使用时间与心理健康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联?
芝加哥西北大学费恩伯格医学院行为介入技术中心主任大卫·莫尔表示,花费在手机上时间越多的人,患抑郁症的风险似乎越高。他还观察到喜欢宅在家里的人相对于喜欢外出的人来说更容易患上抑郁症。这一发现进一步强调了户外活动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有抑郁症状的人在生活中表现出不规律的行为模式,比如他们每天出门上班的时间都不固定。
这项研究的发现为预测和诊断抑郁症提供了新的视角。据悉,通过分析用户的手机数据,预测抑郁症状的准确率高达87%,这为未来的心理健康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数据的日益丰富,我们或许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这一窗口更深入地了解人们的内心世界。
相关新闻阅读同样引人关注,这项研究为我们揭示了智能手机与心理健康之间微妙的联系,引发了人们对数字化时代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