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女人健康 >

体细胞“变身”诱导多能干细胞机制原因探明

  • 女人健康
  • 2025-04-13 15:50
  • 来源:www.renliuw.cn
  • 无痛人流手术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科学院裴端卿教授率领的科研团队取得了重大突破,部分揭示了体细胞转变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的神秘分子机制。这一成果被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干细胞》选为封面文章,引起了全球科研界的广泛关注。

回溯至2006年,日本学者山中伸弥首次从小鼠成体细胞中成功诱导出与胚胎干细胞相似的iPS细胞。尽管iPS细胞在再生医学、药物研发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诱导机制一直笼罩在迷雾之中,效率低下的问题也一直是科研人员面临的难题。

裴端卿团队在2009年率先发现维生素C能大幅提升体细胞转化为诱导多能干细胞的效率,但背后的机理仍不得而知。为了揭开这一神秘面纱,团队付出了两年多的辛勤努力,进行了大量基础研究,并终于发现了制约体细胞“变身”的分子障碍。更令人振奋的是,他们发现维生素C是通过一种特殊酶——组蛋白去甲基化酶来“跨越”这一分子障碍,从而显著提高体细胞的“变身”效率。

这种酶的发现可谓是科研人员的一次重大突破。研究结果显示,未经处理的体细胞——成纤维细胞在体外传代到第6代时,其转化为多能干细胞的能力几乎耗尽。在添加了维生素C和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后,这些成纤维细胞在体外传代到第12代时仍能保持旺盛的“变身”活力,其重编程效率未出现明显衰减。

这一发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产生诱导多能干细胞更为简便的方法,更对干细胞研究和再生医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学家们认为,这一突破性研究可能为未来的疾病治疗、组织修复和药物研发等领域提供全新的思路和策略。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有望更加深入地了解体细胞“变身”为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全过程,进而实现更为高效、安全的细胞治疗和再生医学应用。这一领域的未来发展前景令人充满期待。裴端卿教授团队的这一重大成果,无疑为人类的健康福祉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下一篇:没有了

无痛人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