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对全国范围内的液体乳产品质量抽查结果。在此次检测的200种产品中,我们发现了一种名为黄曲霉毒素的物质超标现象,其超标率高达14%。具体是在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次产品中发现了这种物质。那么,黄曲霉毒素究竟是什么呢?它的危害有多大?我们该如何防范?今天,让我们一起这个问题。
黄曲霉毒素,一种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划定为1类致癌物的剧毒物质。其毒性极强,主要危害在于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的破坏作用。长期摄入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食物可能导致肝癌甚至死亡。其中最为常见的黄曲霉毒素B1,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强。
黄曲霉毒素主要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产生的代谢产物。在粮食未能及时晒干及储藏不当时,容易遭到这些霉菌的污染。黄曲霉毒素广泛存在于土壤、动植物的各种坚果中,特别是花生和核桃中。在大豆、稻谷、玉米、通心粉、调味品、牛奶、奶制品和食用油等制品中也经常能检测到黄曲霉毒素的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黄曲霉毒素的致癌风险与摄入量和时间密切相关。一次性摄入后,大部分毒素会在一周左右通过呼吸、尿、粪等途径排出。长时间食用含低浓度黄曲霉毒素的食物被认为是导致肝癌、胃癌、肠癌等疾病的主要原因。黄曲霉毒素与其他致病因素如肝炎病毒等对人类疾病的诱发具有叠加效应。其致癌力极强,比常见的致癌物质如奶油黄的致癌力高出数百倍之多。
至于牛奶中的黄曲霉毒素问题,专家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奶牛摄入了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饲料所致。值得注意的是,即使采用高温的巴氏杀菌法也无法完全清除牛奶中的黄曲霉毒素。消费者在选择乳制品时务必谨慎,确保购买来自正规渠道、质量可靠的产品。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饲料和乳制品的质量监管力度,确保消费者的健康安全。让我们共同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保护我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