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困介绍:睡眠模式随季节变化而调整
随着春天的到来,许多市民发现白天容易犯困。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医院治未病科医生向我们解释了这一现象的缘由。
春天,我们的睡眠模式应随之调整。与冬季相比,春季应该相对“晚睡早起”。入睡时间可以适当调整到晚11点左右,早晨则应在6点左右起床。这一变化反映了人体对自然节奏的顺应。中医认为,人的睡眠与大自然的阴阳变化密切相关。当大自然阴气盛时,人应去睡觉;阳气盛时,人则应醒来。春天的日照时间延长,而人们的睡眠时间相对缩短。
春季气温升高导致人体体温变化,引发供血机制的变化,这也是“春困”的原因之一。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人体的血液分布会重新调整,使得大脑等重要脏器的供血相对减少,导致大脑缺氧、心血不足,从而引发春困。
为了缓解春困,中午的短暂休息至关重要。即使只是闭目养神也能有效减少疲劳。吃完饭后,胃肠道的血流增加,大脑供血进一步减少,此时午睡更为自然。午休时间不宜过长,以半小时为限。过长的午睡时间可能会破坏原有的睡眠规律。
对于经常熬夜的“夜猫子”来说,春天更容易感到疲劳。晚上9-11点是淋巴排毒的时间,需要休息,否则可能导致身体疲劳、免疫力下降。长期熬夜会诱发失眠、健忘、焦虑等神经、精神症状。早上7-9点是小肠吸收营养的时间,因此早餐应在早上7点半左右摄入。熬夜可能导致第二天上班或上学时注意力不集中、头痛等问题。晚上8点后摄入的食物不易消化,容易导致肥胖及其他健康问题。
除了影响免疫力,熬夜还可能引发记忆力下降、听力减退等风险。长期熬夜会使新陈代谢压力增加,进而可能引发慢性疾病。建议每天保持足够的睡眠时间,保持身体处于最佳状态。
在这个春光明媚的季节里,让我们调整作息,顺应自然节奏,远离春困,迎接充满活力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