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史》的记载中,郑和几乎被通称为“三保太监”。这一称呼,深深根植于他的原名“马三保”。他出生于元明交替的乱世之中,在云南昆阳宝山乡知代村的一个信奉宗教的家庭长大。马和与兄弟姐妹共六人,他排行第三,因此得名“三保”。他的这一称呼并非仅因他的小名或宗教中的尊敬之语“三宝”。
郑和下西洋的足迹所至之处,他都被尊称为“三保太监”。经过对史料的深入考察,我们发现“三保”其实是当时统治者对被俘虏后做奴隶的人的通称。在《元史纪事本末》中就有记载,元朝将外族俘虏都称为“三保奴”。而郑和在明朝初期确实曾被俘虏。
马和的童年时期正值元明交替、干戈动乱的年代。他受到当时著名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的影响,信奉了宗教。十四岁那年,马和被明军擒获,被送往南京,后来进入宫廷成为了一名太监。关于郑和的早年经历,由于资料缺失,我们一般认为他是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在明收复云南之战中被明军俘虏,然后入宫服役,并被分配给燕王朱棣。
在这场被称为“太祖平滇”的战争中,郑和的父亲不幸去世,而年仅十二岁的郑和则被明军俘虏并遭受苦难。按照明初的称呼习惯,称其为“三保奴”是合理的。明人王登在《客越志》中的记载也为此提供了旁证。
那么,“三保太监”是否仅仅是郑和的旧名加上“太监”二字呢?并非如此简单。在明初,太监是官职名,与人们通常所说的宦官概念有所不同。在中国习惯中,人们往往将姓和官衔连在一起,如李尚书、王丞相等。但对于郑和,为何将其名字(或是旧名)与官衔联系在一起,却有些让人费解。
当我们询问郑和的家人时,《郑氏家谱》或许能为我们提供最好的答案:“至宣德六年,钦封公(郑和)为三保太监”。原来,“三保太监”是皇帝敕封的荣誉称号。所有的疑问都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后来,明太祖朱元璋将马和赐给燕王朱棣。马和跟随燕王征战四方,屡建奇功。朱棣称帝后,提拔他为“内官监太监”,并赐姓郑,自此始名郑和。1403年,明成祖朱棣的太师和尚道衍引导郑和受菩萨戒,取法名福善。郑和成为了佛门弟子。在宗教中,以佛、法、僧为“三宝”,因此人们尊称他为“三宝太监”。这一称呼既表达了对他的尊敬,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历程和信仰。
“三保太监”这一称呼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了解郑和的生平经历和背景,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这一称呼的由来和意义。希望本文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