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一个清晨,细雨如丝,给复旦大学的校园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在邯郸校区的网格化分类管理试运行的第一天,学生们撑着雨伞,漫步在花园和草坪之间。对于被封闭在校园内的师生来说,这是一个期待已久的时刻。
随着疫情的再次来袭,复旦大学实行了严格的封控管理。这并没有阻碍师生们的学习与科研步伐。无论是早晨的消毒拖地,还是包裹的消杀静置,外文学院的任子仪同学和他的室友们每天都默契配合,严格执行每一项防疫措施。尽管不能走出宿舍楼,他们依然坚持上网课,公共区域佩戴口罩,确保学业不受影响。
物理学系的方一彬同学每天都在宿舍阳台进行简单的锻炼后,便投入到科研工作中。他的研究方向是计算凝聚态物理,只要有电脑就能开展研究。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除了科研之外,他也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负责江湾校区18号楼的日常服务。他说:“只要能帮助到别人的事情,我都会尽力去做。”这句话不仅表达了他的决心和行动,也展现了复旦学子的担当和责任感。
疫情期间,国际学生们也积极投身志愿者服务队伍。他们统一身着亮眼的红马甲,为校园增添了一抹亮色。环境科学系的榎本洪锐同学是江湾校区的一名楼长,他负责的工作琐碎而重要。他说:“只要是能帮助到别人的事情,我都会尽力去做。”这种精神感染了每一个人。
复旦大学开展了“导师关爱行动”,导师们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进展,还关心他们的生活需求和就业情况。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参加了线上活动,与学生们分享学术与理想。哲学系教授吴猛也为自己的学生制定了阅读文献、撰写命题论文等任务,并开展了线上的读书会和组会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帮助学生解决学术问题,还给予了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安慰。这种关怀和陪伴让师生们在特殊的时期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近期复旦大学实施了网格化分类管理这一措施包括生活园区和工作园区的管理模式以及四级或五级的责任分工制度确保了校园内的各项工作能够有序进行志愿者、后勤人员、老师们的辛勤付出让一切井井有条。无论是分发早餐的志愿者们迅速行动确保同学们能吃到热乎乎的饭菜还是在各种微信群内及时收集整理同学们的诉求并给出解决方案都展现了复旦学子的团结和担当精神也让老师们看到了学生们的成长和进步。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里复旦学子们用自己的行动展现了他们的勇气和力量也赢得了老师们的赞誉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