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慢性病防治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巨大的挑战
新华社北京6月21日电——针对我国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动态,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揭示了喜忧参半的消息。我国已建立起全球规模最大的疾病和健康危险因素监测网络,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从2015年的18.5%下降至2021年的15.3%,显示出我国慢性病防治工作的稳步推进。慢性病的增长和蔓延势头依然不容忽视,识别干预亟待加强。
我国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又称为慢性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是我国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威胁。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国已经累计建成了488个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为慢性病的早防早筛早诊早治提供了有力支持。每年,我们向多万高发地区居民提供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早期筛查干预的惠民服务。
慢性病的威胁并未完全消散。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过早死亡”,在30至70岁之间发生的死亡,是评价一个国家和地区慢性病预防控制水平的重要指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依然较高,且由于人口老龄化和饮食结构的变化,慢性病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全国第六次卫生服务统计调查专题报告》显示,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等重大慢性病占我国疾病经济负担的九成以上。更令人警惕的是,我国55岁至64岁人群慢性病患病率达48.4%,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发病率更是高达62.3%。随着慢性病患者的基数不断扩大,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比例也有所增加。
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必须提升慢性病的识别干预能力,突出“防”字。在“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中,我们已经强调了强化慢性病综合防控和伤害预防干预的重要性,提高了对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重大慢性病的综合防治能力。推动预防关口前移,能够大大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这是最能经济、有效的健康策略。
个人、家庭、社会、都需要共同参与慢性病防治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为重点,持续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加强慢性病识别干预,尽快扭转慢性病高发态势,实现全民健康。
我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需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强慢性病的识别和干预,以实现全民健康的目标。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必定能够有效应对当前突出的慢性病问题,为全民的健康福祉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