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道,如今已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年轻人也开始加入到养生的行列。人们逐渐认识到,与其在病痛之后苦苦挣扎,不如提前预防,保养身体更为重要。如何真正做到科学养生呢?有句古话告诉我们:“养生之道,食为先”。养生的第一步,便是学会如何好好吃饭。
如何才能好好吃饭呢?这其中有着诸多讲究。
1、规律为先
一日三餐,按时就餐,这是铁律。早餐尤为重要,长期不吃早餐的人易患胆结石等疾病,还容易使人精力分散。若午餐营养不足或缺失,会使人疲惫不堪,影响工作与学习效率。而晚餐要适时适量,不宜过晚、过饱,以免影响睡眠。特别提醒,减肥不应以不吃晚餐为代价。
2、节制饮食
饮食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要适量、科学。每顿饭不宜过饱,建议八分饱为宜。过饥或过饱都会损害五脏,特别是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或肠胃疾病。要避免暴饮暴食,饮食要适量。
3、结构合理
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是人体三大要素,主要通过日常饮食摄取。饮食结构要合理,避免偏食任何一种营养物质。可遵循“早吃碳水,午吃肉,晚上补充维生素”的原则,并注意各种营养的比例搭配。
4、清淡忌咸辛
清淡的饮食能更好地保留食物原有的营养,也不会破坏食物的味道。特别是心脑血管病患者,应遵循低盐低脂的饮食原则。辛辣和过咸的食物会刺激消化道,容易导致腹泻、上火或便秘。饮食要清淡,尽量避免过多摄入辛辣和过咸的食物。
5、细嚼慢咽
狼吞虎咽不仅无法品味食物的美味,还容易导致消化不良等肠胃疾病,影响营养的吸收。要想实现养生的目的,细嚼慢咽至关重要。建议吃到嘴里的食物要多咀嚼一会儿,这样更容易被消化和吸收。
6、专注饮食
老话说得好,“一心不可二用”,吃饭时也不例外。一边吃饭一边做其他事情,会影响消化液的分泌,长期如此易患胃病。在进食时要专心,避免分心。
除了以上主要的饮食原则外,还应注意不要在情绪波动大时进食。情绪波动时进食容易引发胃部胀痛。保持一个稳定愉悦的情绪更有利于消化吸收以及身体健康。养生从吃饭开始,只有做到科学饮食、合理营养,才能真正实现养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