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炎探秘:症状、病因与护理
什么是心包炎?心包,心脏的外膜,因细菌、病毒、自身免疫等各种因素引发的急性炎性反应和渗液,以及慢性病变如心包粘连、增厚、缩窄、钙化等,都被称为心包炎。临床上主要体现为急性心包炎和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可能出现发热、盗汗、咳嗽、咽痛、呕吐、腹泻等症状。当心包渗出大量积液时,甚至会出现急性心包填塞症状,如胸痛、呼吸困难、发绀、面色苍白,乃至休克。
心包炎的病因解析
心包炎的成因多元且复杂。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的组成部分,或是邻近组织炎症的蔓延。常见的病因包括感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肿瘤、自身免疫(如风湿热等胶原组织疾病)、内分泌代谢障碍、物理因素(如外伤、放射性治疗)、化学因素以及邻近器官疾病等。甚至有时,心包炎的病因不明,被称为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
心包炎术后如何精心护理?
术后护理对于心包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患者需卧床休息2周,因此皮肤护理尤为重要,保持床单位整洁是必要的。严格控制静脉输液速度,防止左心衰。服用利尿剂后,要记录24小时尿量,并观察有无电解质紊乱。服用洋地黄药物时,需严格执行给药时间和剂量,并定期监测血药浓度。对于结核感染所致缩窄性心包炎,应坚持服用抗结核药物。
心包炎的表现一览
心包炎的症状多样。除了常见的发热、盗汗、咳嗽等,心包渗出大量积液可能会导致急性心包填塞症状,如胸痛、呼吸困难、发绀等。急性心包炎还可能出现心包摩擦音,心脏排血量显著减少可发生休克。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则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心尖搏动减弱或消失,颈静脉怒张、肝大等症状。
心包炎的发病机制探究
心包炎的发病机制与炎症的类型和病因有关。急性心包炎可能是浆液性、纤维素性、出血性或化脓性。在急性期,心包壁层和脏层会有纤维蛋白、白细胞及内皮细胞渗出。如果液体在短时间内大量积聚,可能会导致心脏受压,引发急性心脏压塞。慢性心包炎则可能是浆液性、乳糜性或血性,伴随粘连或钙化。
尽管心包纤维化有时并不会引发血流动力学效应,但它有可能逐渐演变为慢性缩窄性心包炎。这一进程会导致体循环静脉压和肝静脉压慢性增高,最终可能引发心源性肝硬化。
关于心包炎的鉴别诊断,其过程需要细致入微。渗液性心包炎的心影扩大需要与其他原因导致的心脏扩大进行区分。对于那些原因不明、显著的普遍性心脏增大,如原发性心肌病与积聚缓慢、心脏压塞不明显的心包渗液,鉴别起来较为困难。
但有一些症状和指标有助于心包炎的诊断。如吸气时颈静脉扩张伴有奇脉、心尖搏动位置左移、心音减弱、无瓣膜杂音、心电图显示低电压和ST—T改变等。超声心动图提示有心包渗液可以确立诊断。
非特异性心包炎的胸痛需要与心肌梗死进行鉴别。心肌梗死发病年龄较大,常有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病史,心电图显示异常Q波和弓背向上的ST段抬高及T波倒置等特征,并有动态的心肌酶学变化,这些都有助于做出准确诊断。
若急性心包炎的疼痛主要在腹部,则需要与急腹症相鉴别。详细的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是避免误诊的关键。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则需要注意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所致心力衰竭、原发性限制型心肌病、结核性腹膜炎、肝硬化等疾病进行鉴别。对于每一种疾病,都需要进行详尽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确保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