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治疗策略
一、非手术治疗
对于退变性腰椎不稳症,非手术治疗是首选方案。这主要包括避免腰部旋转活动以减少对不稳节段的剪力,同时重视减肥以防止过剩体重对脊柱前凸的拉力。使用腰围制动和持久地进行腹背肌功能练习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若非手术疗法无法取得满意效果,则应考虑手术治疗。
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策略分为前路和后路两种。从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角度考虑,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是最合适的手术方法,它不仅可解除腰椎屈伸方向的不稳,也能解决因屈伸方向不稳产生的侧向不稳和旋转不稳。当腰椎不稳发展到畸形并导致马尾或神经根受压时,需要在解除压迫的同时进行稳定手术,具体手术方式需视患者情况和医师习惯来选择。
对于腰椎椎节融合术,理想的融合术应尽可能减少对脊柱结构的破坏和对功能活动度的影响,同时达到以下目的:重建脊柱受累椎节的稳定,矫正畸形并防止其发展,恢复椎节高度,以及消除症状。
在后路融合术中,主要方法包括固定棘突、固定椎间小关节及椎板等。现在已基本摒弃双钢板固定棘突术,而采用Steeffe钢板、Luque杆、Harrington棍、椎弓根螺钉等技术。例如,Hibbs脊柱后融合术和“H”形植骨融合术等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其中,“H”形植骨融合术在显露椎板后,需测量植骨块的长度和宽度,然后将其放入以促进融合。横突间融合术则涉及髂骨和腰椎横突的骨块移植和固定。由于存在融合不牢固的担忧,通常需同时采用各种脊柱固定术。作者认为在腰椎椎管探查后施行Steeffe钢板固定加横突间融合术较为可取。前路融合术亦常用,包括腰椎间盘摘除后再行前路融合等。其中,经腹膜后椎体前外侧面行椎体间植骨融合的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前路融合方法。该手术需在特定体位下进行,并充分显露椎节前方以便操作。手术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和技术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腰椎手术详解:从切口到融合器的应用
手术开始于脐上约3~4cm处至耻骨上方的中线旁纵行切口。沿腹直肌前鞘切开,显露腹直肌后鞘。在距中线4~6cm处小心切开,避免损伤深层的腹膜。接着,通过钝性解剖分离腹膜,并向上倾斜手术床,将腹膜外的脂肪推开,将腹膜从腰大肌筋膜上分离。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髂总动静脉和输尿管,避免对其造成损伤。
对于椎节凿骨环节,需在椎间盘上下椎体的特定位置用骨刀凿开,深度约为2.5cm。然后,刮除剩余的椎间盘组织,直至看到后纵韧带。此过程需极度小心,切不可穿透或损伤后纵韧带。
植入骨块的步骤是从髂前上棘开始,沿髂骨嵴做切口,然后取全厚髂骨块植入椎间隙内。对于腰椎椎体间的植骨,骨块应略低于椎体前缘平面。在腰5骶1平面手术时,需降低手术台尾端,并使用特制螺丝将骨块固定。
术后处理也是关键。术后1~3天可能会有腹胀,需行胃肠减压。拔出胃肠减压管后,即可开始进食。术后需定期拍摄腰椎侧位X线片观察骨块的位置,并使用石膏腰围固定,以便下地活动。
除了传统的植骨融合术,现在还有一种界面固定技术,用于治疗下腰椎不稳症。其中,腰椎螺纹状通透性融合器(Cage)是一种重要的植入物。它由高强度钛合金制成,无毒、无致癌、致畸风险,且对人体组织生物相容性极佳。其结构为螺纹状空芯圆柱体,使用时需与椎体矢状径平行植入椎间隙。这种融合器的使用使得下腰椎的固定作用更加可靠。
总体来说,腰椎手术是一种复杂且需要高度精细操作的过程。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需极度小心,避免对周围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术后的护理和恢复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界面固定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下腰椎不稳症的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经过力学测试,该装置在承载重达100公斤的负荷时,经历了数千次的测试,未见其损坏或变形。实际上,当该装置与周围的骨质完全融合成一个整体时,其力学强度甚至可以达到与椎体相似的水平。
关于界面内固定用于腰椎不稳的基本原理,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界面内固定技术利用了一种撑开-压缩机制。通过Cage上螺纹的旋入,小于螺纹外径的椎节开口被逐渐撑开。在这个过程中,椎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及纤维环都处于增加张应力的状态,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撑开-压缩张力带”作用。植入物与周围骨质的接触紧密,不易滑出或滑入。
植入的Cage不仅能够使椎节获得撑开效果,还能使其高度增加5%至10%。这有助于抵消因局部缺血、坏死导致的高度丢失,从而确保治疗效果至少优于其他植入物。
第三,植入的Cage对椎节上下椎骨具有较强的握持力,再加上其上下两端拱石状结构的抗旋转作用,使椎节处于高度稳定的状态,并具有良好的抗剪力效应。在术后早期,其稳定性就已经近似或高于病节。
界面强度与Cage的螺纹深度、长度、与骨组织的接触面以及骨组织的密度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因素越大,界面强度、拉拔力就越高,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其稳定性。
至于型号方面,植入物根据直径不同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每种类型再根据长度不同分为三种规格,总共九种型号。其中,小号直径为14mm,长度有20、23及26mm三种;中号直径16mm,长度同样有三种,多用于前路手术;大号直径18mm,长度与前两者相同,在国人后路手术中较少使用,主要用于椎节较大或椎节松弛病例的前路手术。
对于病例选择,主要适用于下腰椎不稳症患者,并且对于患者的年龄、临床症状以及身体状况都有一定的要求。手术禁忌症包括椎体滑脱超过Ⅰ°、椎节病变、年迈体弱无法承受手术以及精神状态不佳无法合作等情况。
术前准备方面,除了常规的腰椎手术准备外,还需要对施术椎节进行详细的影像学测量以选择适当的植入物。这包括X线摄片、CT或MRI检查等。在选择植入物的尺寸时,需要根据椎节的前后径长度以及椎节的稳定性来选择合适的Cage长度和直径。
术前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影像学检查外,还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
手术步骤详解:
体位选择:根据手术需要,患者将采取俯卧位,并酌情使用弓形架,以更好地适应手术操作(图12~14)。
切口制作:沿后路正中作纵形切口,长度约为12~16厘米(图15)。
病变椎节显露:依次切开各层组织,分离双侧骶棘肌,暴露出棘突两侧的椎板及椎板间隙。经过切开棘上及棘间韧带,并摘除黄韧带后,患节的硬膜囊得以显露(图16~18)。
Cage植入技术(以CHTF植入物为例):
B. 环锯钻孔:使用与锯芯配套的环锯套至其外方,并钻入更深部。深度可根据锯心上的刻度掌握,通常为25~30毫米(图19)。
C. 摘除椎节内组织:当环锯探至指定深度时,应连同椎节内的组织一起取出,包括椎节内的髓核、软骨板及其下方的骨质。手术过程中需特别注意保护硬膜囊及脊神经根。为避免损伤两侧的神经根及其周围血管,可选用相应型号的C拉钩进行保护。之后,用髓核钳摘除残留组织,并使用冰盐水冲洗干净。
D. 攻出椎节内螺纹阴槽与植入Cage:选用合适的丝锥沿环锯钻孔的方向均匀用力攻入,深度约25~30毫米。旋出后清除残留物并冲洗干净。接着,使用Cage装入器将界面植入物(腔内填充碎骨块)植入椎间隙内。植入物的位置需合适,使其均匀嵌入上下椎体骨松质内,以促进新骨生长。根据椎节长度和Cage规格,可旋入1枚或2枚。局部冲洗干净,留置吸收性明胶海绵(图21)。
前路手术步骤:
选择:多采用全身或硬膜外持续。
体位安排:患者仰卧位,术侧腰部略垫高10°~15°。
切口选择:根据病情和手术者的习惯,可选择以下切口之一。
A. 前旁正中切口:主要用于体形较瘦的患者。沿腹直肌鞘外缘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并切开腹直肌前鞘。将腹直肌推向内侧后,暴露腹直肌后鞘并切开,达到腹膜外。
B. 前正中切口:沿中线切开,暴露腹膜外间隙。
C. 斜行切口:常规的下腹部麦氏手术切口。根据施术椎节部位的不同,切口可偏向上方或下方。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后,通过一系列操作达到腹膜外方。下腰椎的定位主要依据腰骶角这一明确的解剖特点,并在必要时进行术中摄片或在C臂X线机透视下定位。
摘除髓核与植入界面内固定器技术详解
对于伴有髓核后突或早期脱出的情况,摘除病变的髓核是手术的首要步骤。在置入Cage之前,我们需要精细地处理这一过程。
我们以病节椎间隙左侧为中点,用长柄切开前纵韧带,形成一个“十”字形切口,长度约2cm×2cm。接着,剥离组织以显露纤维环外层的纤维。这一过程需要精细准确,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摘除过程中,由于椎间隙的特殊形态,当髓核钳到达后缘时,会有些许阻力感,这时不宜使用暴力,以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对于残留的小碎块或在椎间隙狭窄的情况,我们可以选用特种薄型髓核钳进行摘除。
接下来是界面内固定器植入技术。我们使用环锯沿原切口钻入椎节中部,切取椎间隙组织以及上下椎板和部分骨松质。这一步是为了准备植入的内固定物。接着,使用与植入物大小相当的螺纹模具沿环锯钻孔方向均匀用力钻入,达到预定深度后旋出。然后,将Cage植入物套至装入器上,按顺时针方向钻入深部,使其恰好位于椎体中部。根据病情和医师的习惯,可以选择在每个椎间隙置入一枚Cage,或左右各置入一枚,亦可采取斜行植入的方式。
手术完成后,我们需要缝合切开的前纵韧带,局部用冰盐水反复冲洗后,留置吸收性明胶海绵。按照术后处理的要求,进行观察和护理。
从临床意义的角度来看,界面内固定器的应用具有以下重要意义:它可以实现早期制动,使患者早日下床活动,减少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和心理障碍;无需另行切骨植骨,减少了手术过程中的并发症;可以使患者早日重返社会,提高生活质量和康复信心。
在应用界面内固定技术时,我们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不可过宽或过滥。需要根据自身条件量力而行。手术工具、植入物、术中观察条件以及术者的临床技巧和经验等都需要全面考虑。
Cage这项用于腰椎融合术的新技术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无论是对早期椎节的稳定还是对后期的椎节骨性融合都具有良好的疗效。因此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严格遵循手术操作程序:对于这项技术的每一步操作,都蕴含着严格的要求。在当前阶段,特别是对于初次尝试的医护人员来说,绝不可随意更改手术步骤。这是确保手术成功和患者安全的关键。
(二)预后状况
对于下腰椎不稳定的情况,早期的诊断与治疗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牢固的内固定,尤其是采用先进的界面固定装置,可以有效提高预后效果,达到较为满意的结果。
手术治疗后,患者需充分休息和恢复,以确保手术部位的稳定。医生应密切监控患者的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或问题。通过良好的护理和康复计划,患者能够更快地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对于接受手术的患者来说,积极的心态和信心也是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战胜病痛,顺利康复。
通过严格的手术操作程序、及时的诊断和治疗、牢固的内固定以及先进的界面固定装置的应用,下腰椎不稳定的预后效果可以让人满意。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康复过程都有所不同,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确保最佳的治疗效果。
以上内容旨在提供关于下腰椎不稳定手术治疗的相关信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医疗领域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