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科专家团队:精湛医术解越战老兵行走之困】
近日,一位特殊的病人邹先生将一面锦旗送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科。邹先生是一位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多年来因身体的不适,他的行走困难备受困扰。得益于该院神经科团队的精湛医术,邹先生感受到了久违的轻松与舒适。这背后,是一段关于医学奇迹的故事。
邹先生是一位“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木村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长期在风湿免疫科随诊治疗。此次因反复头晕伴发作性左侧肢体麻木症状就诊。经过一系列检查,发现他大脑右侧存在慢性闭塞血管的问题。对此,神经科团队与多学科协作会诊,明确患者免疫功能稳定,并制定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案。
治疗过程中,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科介入团队针对患者病情及手术方案进行了全面评估。通过细致的术前准备和精准的手术操作,团队成功为邹先生实施了局麻下右侧颈内动脉慢性闭塞开通术。术中,医生们利用微导丝小心翼翼地进入闭塞颈内动脉的远端真腔,随后通过一系列精细操作成功开通闭塞血管。术后,邹先生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康复出院。
杨新光副主任医师表示,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成熟,更多颈动脉闭塞患者将受益于这一治疗方法。在治疗慢性颈动脉闭塞时,需要选择正确的适应证、合理的治疗方案以及细致的围手术期管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提高血运重建成功率,改善颅内血流。
邹先生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医学奇迹,更是对医者仁心的最好诠释。他的感激之情,不仅是对神经科团队的肯定和鼓励,更是对医者无私奉献的最好回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科团队将继续致力于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
对于颈动脉慢性闭塞的患者来说,他们常常表现出头晕、反复的短暂性脑缺血等症状。部分侧支循环代偿充足的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眼动脉的栓塞或血流代偿较差的患者则可能面临反复发作的视网膜缺血、慢性眼部缺血综合征等风险,甚至可能导致失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于颈动脉慢性闭塞患者来说至关重要。当颈动脉慢性闭塞引发的分水岭区域灌注压显著下降时,可能会表现出与急性脑梗死相似的临床症状,诸如肢体偏瘫、失语等。还有一些较为罕见的症状,包括不自主单侧肢体抖动、晕厥发作、头痛、面部搏动感以及认知功能下降等。当面对这些可能的临床表现时,及时完善颈部血管超声等相关检查显得尤为重要。
【专家简介】
杨新光博士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科的副主任医师,同时也是硕士研究生导师和神经科介入专业组组长。他在神经科学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学术背景。杨新光博士担任多个重要学术职务,包括广东省医学会脑血管病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神经介入学组副组长等。他的专业成就和荣誉包括获得中国神经介入青年医师手术大赛一等奖、第二届“介入之音”急诊取栓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并在2019年和2022年分别荣获“羊城青年好医生”和第二届广东“实力中青年医生”称号。
作为学术界的佼佼者,杨新光博士在神经科学领域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论文,其中包括7篇第一或共一作者论文,多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并参与了著作的编写和翻译。他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面对颈动脉慢性闭塞等神经系统疾病,杨新光博士拥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基础,是患者值得信赖的专家。(通讯员:黄睿、彭素丹、徐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