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肛肠外科主任任东林教授团队发布了令人瞩目的骶前肿瘤诊疗地图。截至2023年7月21日,该团队已成功为226例骶前肿瘤患者完成了切除术,且围手术期的数据反馈均表现良好。令人惊讶的是,其中62%的患者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包括遥远的黑龙江、内蒙古等省份,他们纷纷跨省求医。
在任东林教授团队的帮助下,小李成功摆脱了骶前肿瘤的困扰。回忆起一年前的病情,她仍然历历在目。如今,这个充满活力的21岁女孩已经基本恢复正常。她在东北求医未果后,最终选择在中山六院接受手术。这里的医疗团队成功地为她完成了一次高难度的手术,不仅切除了肿瘤,还恢复了她的生活质量。
骶前肿物是一组复杂的疾病类型,其中包括骶前囊肿等。任东林教授介绍,骶前囊肿大约30%会自发感染,导致骶尾部疼痛和肿胀。恶性骶前肿瘤约占45%-50%,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向远处转移,危及患者生命。
手术是治疗骶前肿物的主要方法,但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手术风险极高。骶前区域组织结构复杂,手术过程中稍有不慎可能导致大出血,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手术还需要考虑如何保全患者的功能。任东林教授团队的张迪副主任医师分享了一个案例:一个来自江浙的患者在当地手术后出现大小便失禁的情况,这是因为术中不小心损伤了骶神经根。
小李的病情尤为复杂。她在当地医院接受了乙状结肠的单腔造口术后,骶前囊肿仍然残留,且出现肠瘘和囊肿的致密粘连。张迪副主任医师表示,团队曾考虑分期手术,但经过充分的术前讨论,任东林教授团队决定一次性完成手术。他们采用了经腹骶联合入路的方法,成功切除了囊肿并保留了小李的直肠功能。
任东林教授团队还设计了三种不同的手术入路来应对不同类型的骶前肿物。由于骶前肿物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很多患者会因为误诊而耽误了治疗。例如,一位来自江西的江叔,他的骶前囊肿呈现多囊形态,从肛周一直延续至膀胱和精囊腺的平面。任东林教授团队采用腹骶联合入路成功帮他切除了肿物。他们的精湛医术和丰富经验赢得了患者们的信任和赞誉。任东林教授指出,针对骶前肿瘤,我们目前拥有三种主要手术方式:经腹、经骶以及腹骶联合入路手术。我们的团队会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以及其良恶性等因素,为患者定制最合适的手术路径,确保在完整切除肿瘤的最大程度地保留患者的生理功能。
前不久,我们成功为一位骶前巨大神经鞘瘤患者实施了手术治疗,任东林教授团队再次展现了他们的专业实力。同江叔的情况相似,马女士的骶尾部肿物也达到了惊人的2316cm,如同一个哈密瓜大小。经过张迪副主任医师的细致检查,虽然肿物体积巨大,但主要部分位于肛提肌以下。考虑到马女士尚未婚育,我们决定采用经骶入路切除。
当我们询问患者们的就医感受时,“感谢”与“感动”是他们最经常提及的词汇。例如小李,她曾因为扎针而手被扎青。这时,一名叫“玉梅”的护士发现了她的困扰,下班时特意买了一个土豆给她,告诉她切片敷在手上可以消除淤青。这样的细节让我们深受感动。
恢复中的马女士在走廊里谈笑风生,她说:“医生们的专注、爱心和精湛技艺让我们感到安心、放心、舒心,他们的医德高尚,温暖人心。”江叔的儿子在接出院的父亲时,也对任东林教授团队赞不绝口。
骶前肿瘤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发病概率仅为1/40000,且其临床表现并无特异性。一旦被发现,通常已形成了巨大的肿物。尽管生命无常,但总有一群人在不懈努力,他们日复一日地工作,只为给生命的无常寻找一个确定的答案。他们是我们健康的守护者,是我们的希望之光。(通讯员:简文杨、戴希安、唐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