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K是维持人体健康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其主要功能在于促进畜禽肝凝血酶原的合成,以及推动肝脏血浆凝血因子的生成。当人体缺乏这一维生素时,便可能引发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即所谓的维生素K缺乏症。今天,我们来深入了解这一病症的临床表现与诊断鉴别。
临床表现:
维生素K缺乏症多发生在出生后4至母乳喂养的婴儿期,特别是在8周左右的阶段。主要症状表现为明显的出血倾向。我们可以观察到皮肤紫癜、粘膜出血以及注射部位出现的出血现象。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呕血和便血。伴随这些症状,患儿可能出现出血性贫血。更令人担忧的是,半数儿童可能出现颅内出血。这时,孩子会表现出易怒、尖叫、频繁呕吐、反复抽搐,严重情况下会出现昏迷和呼吸不规则,甚至可能引发脑疝。
诊断鉴别:
对于维生素K缺乏症的诊断,我们可以依据以下几点:
1. 患儿是否纯母乳喂养且未满3个月。
2. 患儿是否展现出广泛的出血倾向,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严重情况下伴随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
3. 血小板计数正常,但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液中维生素K含量明显降低。
4. 给予维生素K治疗后,数小时或24小时内,患儿的出血倾向明显得到改善。
在临床治疗中,维生素K1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其效果快速且持久,通常通过肌肉注射给药。急性患者也可选择静脉注射,但需注意注射速度,避免过快引发不良反应。对于一般患者,口服维生素K4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识别维生素K缺乏症,为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