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是一种因脑血管阻塞而导致身体出现不良症状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可能是由于血栓形成或血管压迫等原因导致的脑血流不畅。为了准确诊断脑梗死及其相关病情,医生通常会进行一系列的成像检查。其中,不同的临床表现对应着不同的影像学特征。
1、缺血性梗死:在CT扫描中,缺血性梗死的低密度炉灶位置与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相吻合,呈现典型的扇形形态,其底部贴近颅骨内板。经过2-3周的发展,可能会出现模糊效应,此时病变区域变为等密度并逐渐消失;在增强扫描时,可见脑回状强化现象。大约1-2个月后,形成明显的低密度囊腔。
2、出血性梗死:出血性梗死的CT表现中,除了低密度脑梗死灶外,还可以观察到不规则斑点和片状高密度出血灶,这些出血灶具有明显的占位效应。
3、腔隙性梗死:这种类型的梗死是由深髓小血管阻塞引起的。腔隙性梗死的低密度缺血灶通常不超过15mm,常见于中老年人,主要分布于基底节、丘脑、小脑和脑干区域。
通过MRI检查,脑梗死的病灶可以被更早、更敏感地发现。发病后仅1小时,就可以观察到局部脑回肿胀,脑沟变窄;随后出现长T1和长T2信号异常。MRI对腔隙性梗死灶的敏感度极高,特别是在检测基底节、丘脑、小脑和脑干区域的梗死灶时。
了解脑梗死的影像表现只是诊断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应当注重预防,保持清淡饮食,拒绝油腻辛辣食物,规律作息,早睡早起。因为脑梗死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疾病,不良的生活习惯可能会成为其诱因。预防胜于治疗,让我们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守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