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肺炎,又称为原发性非典型肺炎,是一种由肺炎支原体(MP)引发的疾病。它的病程相对缓慢,主要症状包括发热、阵发性刺激性咳嗽,伴随少量粘液或粘液脓性痰,偶尔也会出现血痰。值得注意的是,该病症的肺部体征并不明显,但容易引发肺外多系统受损,严重时甚至可能威胁生命。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尤为常见,其发病率在流行年份可高达40%-60%,但一般预后良好,属于自限性疾病。
肺炎支原体的形态大小为200nm,菌落呈现独特的形态变化。初始阶段,菌落类似“桑葚状”,经过多次传代后,会转变为“煎荷包蛋”形状——表面隆起、中心致密而边缘不规则。这种细菌可以在酵母中生长,不需要组织或细胞的环境。它在马血清琼脂培养基中生长良好,但在厌氧环境中生长较为缓慢。
肺炎支原体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它能发酵葡萄糖并在含葡萄糖的培养基中生长产酸。它可以进行DNA/RNA复制,呈现对半分裂的增殖方式。该细菌能刺激人体产生补体结合抗体和生长抑制抗体,其细胞膜上的某些成分与瓦塞尔反应阳性血清以及链球菌MG人类红细胞I抗原抗血清存在交叉反应。
在物理条件方面,肺炎支原体对热和干燥较为敏感。它在56℃的环境下即被灭活,4℃时只能存活一天,但冻干后可以长期保存。它耐碱不耐酸,对脂溶剂、去垢剂、苯酚、甲醛等常用的消毒剂敏感。
深入了解支原体肺炎及其背后的病原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一疾病,从而采取有效的防治策略。虽然支原体肺炎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但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