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全国高考落幕之际,数学科目考试的讨论尤为热烈。一时间,“全国高考Ⅰ卷数学难出天际”的话题成为网络热议焦点。不少网友感叹今年数学的难度超乎想象,甚至有网友戏称“文科生当理科生,理科生当华罗庚”。这些吐槽中透露着考生们的紧张和焦虑。
但在这股焦虑情绪中,我们需要理性看待高考的本质。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其目的在于评估考生的相对水平,而非绝对水平。考生们不必过分纠结于试题的难易程度,而应关注自己在考试中的表现。毕竟,最终录取结果将取决于考生在全省的排名以及所填报的志愿。
事实上,如果所有考生都觉得数学试题简单,那反而说明试题没有起到真正的选拔作用。评价选拔考试的命题质量,既要关注命题是否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是否存在超纲问题,也要看其难度是否有利于选拔,是否具有区分度。过难或过易的考题都会影响选拔效果。
从考生反馈来看,这次数学考试的确颇具挑战性。甚至有“尖子生”表示未能完成所有试题。但这并不能真实反映考生的实际情况。通常,考得好的学生往往保持沉默,而情绪化和意见表达更多的往往是那些感到考试不佳的学生。虽然不乏有考生吐槽“数学太难”,但历年高考成绩公布后,整体依旧符合正态分布,高分和低分学生的比例保持在合理区间。对于数学考试的真实情况,无需过度纠结,因为纠结改变不了任何事实。那些现在觉得自己考得不好的学生,最终的高考排名或许与平时相差无几。
今年的高考命题展现出一些值得关注的方向性变化。传统的题海战术已无法适应新的考试形式。许多考生在考前做了大量模拟题,但高考题与模拟题的差异显著,这意味着仅凭刷题难以考出高分。各科考试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学科素养,包括知识理解、综合应用能力等。一些学生反映题目难以理解,这表明他们在阅读理解能力方面存在不足。
这些变化要求学校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学校不应再急于教授完高中课程,然后靠题海战术和应试技巧来应对考试。相反,学校应重视打牢学生的学科知识与素养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和创新能力。
一些老师也感到难以捉摸高考的“套路”。这其实正是高考命题改革所追求的目标。高考不应成为指挥棒,而是应为学校教学提供评价服务。高中学校应坚持自主教学,为学生提供完整的高质量教育,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遇到未曾见过的题目时不会手足无措。
要引导学校、老师和学生转变“应对考试”的思路,仅有命题改革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进行录取改革,使高考从单一的选拔性质转变为更具评价性质。高校在招生时,应将高考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指标,而非唯一指标。这样有助于破除唯分数论和唯升学论,扭转学校的应试倾向。
希望本文能为广大考生、老师和家长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无论高考结果如何,人生道路漫长,每一次挑战都是成长的机会。流产网祝愿每一位考生未来道路顺利,前程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