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级别成功下调至三级,北京市民的生活正在经历着新的变化。从进社区不再要求测体温,到各类会议、会展、体育赛事和演出的有序举办,再到基础教育各学段和高校师生的返校复课,这些防控措施的变化正逐渐影响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这一响应级别的下调,是全民抗疫的辉煌战果,也是针对当前疫情形势作出的科学研判。自从北京在4月30日将响应级别下调至二级以来,经过一系列的压力测试,如“五一”小长假、全国两会以及高三初三的开学,疫情并未出现异常反弹,总体局面持续向好的方向发展。
在全国范围内,5月以来境外输入病例的数量大幅下降,每日报告数总体呈零星个位。尽管全球疫情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控制,但我国的防控屏障牢固,本土疫情已基本被阻断。民众的防范意识普遍较强,境外输入的风险也得到了有效的防控。北京的响应级别下调具备了充足的条件,也充分回应了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现实需求。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响应级别的下调并不等于警报解除。三级响应仍然是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响应级别,我们依然处于疫情防控的常态化阶段。疫情在全球大流行的情况下,许多国家的“带疫解封”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随着国内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复学的加速,人群聚集的风险也在增加。北京这座大都市仍然面临着“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双重压力。
响应级别的下调对常态化疫情防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项防控措施的调整都是在明确限定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的。比如,举办会议可不戴口罩,但必须保证严格消毒通风、健康监测和保持社交距离。再如,限流开放的体育健身、博物馆等室内场所,需要落实经营主体责任、完备应急预案等前提。
首都的疫情防控工作具有全国性的标志性意义,必须始终绷紧防控这根弦,深刻认识到疫情防控仍然是一场大考。我们需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防控战果,坚持科学防控、精准施策、有效应对,并落实“四方责任”。广大社区作为疫情防控的第一线,要继续坚持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严格环境卫生整治。
市民们也不能丝毫放松对自己和家人卫生健康情况的关注。将战时习惯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相结合,如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少聚集等,与垃圾分类投放等共同坚持下去,就是为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建设宜居家园贡献力量。
历经这场疫情大考,北京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城市精细化治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市民们也展现出了更加成熟的心态。让我们力戒疲沓松懈,强化防控意识,以实际行动加固抗疫防线。在这样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生活将更健康、更稳健、更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