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知识 >

崇什么洋媚什么外?

  • 生活知识
  • 2025-04-08 02:40
  • 来源:www.renliuw.cn
  • 生活知识

回溯到小时,“崇洋媚外”一词就早已深植我心,知道这是贬义之词。当时,电影明星陈冲因主演《小花》崭露头角,随后赴美国留学,她的选择随即引发了广泛的热议。在当年没有网络的年代,主要通过纸媒和民间舆论,主流观点认为她不回国的行为似乎辜负了全国人民对她的喜爱,甚至有人认为金鸡百花奖不应颁给她。

那个年代,出国的人尚属少数,“崇洋媚外”这个词常常用来嘲笑他人。是否“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亮”这样的说法,常常引发争论。刚才走在路上,一辆通体广告装饰的黄色面包车疾驰而过,上面赫然写着“纽约上城 震撼来袭”,显然这是一则楼盘广告。我忽地意识到,城市中有许多以外国名字命名的楼盘——巴黎春天、荷兰水乡、爱伦坡、奥斯卡、英伦花园等等。从这些小事情上看,几十年过去,“崇洋媚外”的现象反而愈演愈烈。

并不是说崇洋不好。在中国广大农村,最早接触“洋灯、洋火、洋油、洋钉、洋车……”的人们大多已经离世。我们这代人隐约知道“洋”的含义,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真的了解外国。比如我的姥姥家曾经有个铜脸盆,被称作“洋盆”,显然这与“洋”并无直接关系。我华夏祖国,自古就有精湛的制鼎工艺,无需依赖外国技术。

这个春节期间的十几天里,中国人在日本的消费额高达60亿。许多前往日本的游客愿意花费两千多块购买一个马桶盖。学者吴晓波的《去日本买个马桶盖》一文被广泛传播,连我这个未曾踏足日本的人也有此想法。据说日本的马桶盖有可冲洗和座圈瞬间加热等功能,最重要的是它适合所有款式的马桶安装使用。

随着国门的开放,普通人有了更多接触世界的机会,移民的人也越来越多。我们才有了比较和区别的心态。在国外旅游时,导游大多是深谙国情的中国人,他们引导购物时常常以“这里没有假货”作为最有力的口号。

最近看了一段柴静在央视辞职后做的雾霾调查片《穹顶之下》,一个小女孩生活在雾霾严重的环境中,从未见过星星和白云。而春节期间的朋友圈则多是蓝天白云、美好的风景。我在国外旅行的五天里,拍到的天空也是灰蒙蒙的。如果有人现在嘲笑一个有“崇洋媚外”嫌疑的人,质疑其是否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亮,我会肯定地回答:是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爱自己的国家,相反,我们更应当努力改善环境,让生活更有安全感。我们不能移不了民、出不了国就生活在假想的异国他乡。我们需要正视问题,为了这个我们生活的国家而努力。

下一篇:没有了

无痛人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