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知识 >

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常州大学材料科

  • 生活知识
  • 2025-04-09 04:57
  • 来源:www.renliuw.cn
  • 生活知识

近日,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朱卫国教授在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他研发的新型供体-受体(D-A)交替型齐聚物材料,以其独特的协同特性,显著降低了能量损失并优化了活性层形貌。

这项创新成果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朱卫国教授及其团队通过绿色溶剂加工,成功实现了三元有机太阳能电池(OSCs)的高效能量转换,使得器件的能量转换效率(PCE)高达17.54%。这一效率标志着非卤溶剂加工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的新高度。

传统设计中,提高OSCs的开路电压和能量转换效率通常依赖于设计较低最高占领分子轨道(HOMO)能级的给体材料或较高最低未占领分子轨道(LUMO)能级的受体材料。朱卫国教授团队却采用了逆向思维,设计合成了具有较OMO能级的新型(D-A)2D和(A-D)2A型齐聚物给体材料。这些材料在三元OSCs中的应用,不仅降低了电池的非辐射能量损耗,还促进了光活性层激子解离,改善了活性层形貌。

这一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不仅展示了D-A交替型齐聚物材料的独特优势,还为深入理解第三组分能级对三元OSCs性能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见解。研究取得的成果包括创新发展的D-A交替型齐聚物给体材料、较OMO能级齐聚物对三元OSCs光伏性能的影响规律的揭示,以及器件光伏性能三参数的全面协同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该研究采用了绿色非卤溶剂溶液加工,实现了齐聚物三元OSCs的高效能量转换,创造了新的效率记录。通过齐聚物构建策略,开发了第三组分比例高耐受性技术,即使齐聚物的添加比例高达50%时,器件的PCE仍能达到16.15%。

这项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材料与化学学科国际顶级学术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论文的发表标志着常州大学在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领域的卓越实力和影响力。论文的作者是博士研究生夏浩和香港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张颖,朱卫国教授和香港理工大学李刚教授担任合作通讯作者。

这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资金以及常州大学科研启动基金的大力支持。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各方的鼎力相助和研究者们的辛勤付出。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有机太阳能电池在未来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这项研究成果不仅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也为广大消费者带来了更高效、更环保的能源解决方案。常州大学的这一突破,无疑为推动我国有机太阳能电池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论文链接:

感谢流产网提供的信息和支持。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项重大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和意义。

无痛人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