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以其独特的智慧和创造力,孕育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的兴盛代表着国家的兴盛和民族的强盛。社会主义建设不是凭空而生的,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文明历史之中。
深入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独特性,是树立起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关键。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不仅是每一位国人的责任,更是教育的重要使命。
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基石,肩负着培育人才、承袭文化的重要任务。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人的价值观念的塑造、精神的培育与文化的承袭。在抗日战争的峥嵘岁月里,海内外华人共同抵御外侮,这背后所依靠的正是强大的民族力量,而这份力量的源泉,正是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
教育在提升全民族的文化自信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们不能让教育“失魂落魄”,而是要大力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和爱国的魂魄。孔子口中的“君子”,便是德育的典范,德才兼备的人才是社会所急需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更是民族精神的源泉。它包含了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经过历史的沉淀和积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世界各地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改革经验,打造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不仅要深入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要将其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并决定向学生传承哪些文化和如何传授。对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同时也要有所创新,创造出符合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为此,我强烈推荐由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文军主编的“传统文化教学研究论丛”。这套丛书深入研究了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和课程设计理论,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参考。我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将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帮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提升教师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能力与自信,激发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活力,为实现教育现代化作出积极的贡献。
让我们共同携手,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动力。文化自信,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坚实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