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隧洞全线贯通:挑战自然,展现中国基建雄风
近日,备受瞩目的“引汉济渭”工程重点线路秦岭输水隧洞全线完工的消息,在各界引起了广泛的热议。这条全长98公里、历时6年、耗资168亿的隧洞,不仅是目前全球最长的隧道,更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从底部横穿秦岭的伟大工程。
每当提及这一创举,人们都会被那些震撼的数字所吸引。但背后的故事,却充满了挑战与艰辛。由中铁隧道局集团承建的秦岭隧洞掘进机开挖段,面临的是“三高、二强、一长”的严峻考验。围岩强度高、石英含量高、伴随高温高湿,加上岩爆和涌水频繁,长距离单头施工,每一项都是对施工人员和技术的巨大挑战。
想象一下,在达1300至2000多米的地下,施工人员冒着岩爆和飞石的危险,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辛勤工作。岭南隧道掘进机在八千多米的挖掘路程中,共遭遇了2056次岩爆。每一次岩爆,都严重威胁着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对机械设备和操作系统造成极大的破坏。
而隧道内部地下水的涌入,更是考验着施工团队的安全应对能力。在秦岭隧道内部,有9个进水区域。雨季时,单点进水的涌水量超过2万立方米。最大进水量达到4.6万立方米,是施工设计最大进水量的3.76倍。施工人员曾一度被困水下长达75天,幸得中铁隧道局组织的千人救援队及时救援,才得以脱险。
尽管秦岭隧洞的施工困难重重,为何还要坚持开发呢?关中地区因气候变化、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陕西省虽横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但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秦岭以南水资源丰富,而以北则仅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三成。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引汉济渭”工程的完成,每年将有约15亿立方米的汉江水通过秦岭输水隧洞流入陕西关中地区,满足城市的用水需求,实现全省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不仅将极大地改善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更标志着中国在长距离隧道岩爆、涌水等世界工程难题上的突破能力。作为中国基础建设能力世界领先的又一例证,秦岭输水隧洞工程为世界各地的隧道工程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这一伟大的工程壮举,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的决心和勇气,更彰显了我国在基础建设领域的卓越实力。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无数建设者的汗水与付出。秦岭隧洞的施工历程,是一部挑战自然、挑战自我的壮丽史诗。如今,这一史诗已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留给我们的震撼与思考,将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