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站的每一袋血液都拥有一个独特的条形码,如同其“身份证”,能够追溯整个献血和使用过程。从献血者的身份核实,到血液采集、检测、保存、发放等每一个环节,这个条形码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近日,卫生部公布了由专家重新编制的《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这部新的《规程》为血液管理设定了更高的标准。
除了对条形码等标识做出明确规定外,《规程》还强调了证照审核的重要性。在静脉穿刺前,必须核对献血者的身份,确保无误。对于血液检测试剂的证照审核程序也有了更严格的要求,采购前和验收时都必须核实相关试剂的有效证照文件。
对于血液的检测和标识,《规程》也有着详尽的规定。检测不合格、外观异常、采集过程出现问题以及需要保密的血液都需要进行特殊标识,并移至不合格品区。值得一提的是,每袋合格血液或其成分都只能拥有一个独特的合格血液标签,上面印有独特的条形码,以便进行追溯。
在血液检测方面,《规程》指出,最终的检测结论是血液能否放行的依据。只有检测合格的血液才能供临床使用,不合格的血液不得放行。为了防范错误,应当建立和实施计算机判定程序。如果需要进行人工操作,必须有双人复核,确保无误。
背景方面,《规程》自1997年发布以来,对我国血站的规范化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输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血液管理工作的要求提高,原有的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卫生部组织专家进行了重新编制,新的《规程》包括了献血者健康检查、全血采集、血液成分制备、血液检测、血液隔离与放行和质量控制等六个部分,对关键技术要点做出了相应规定。
这部新的《规程》的发布实施,无疑将进一步提高我国血站的管理水平,确保血液的安全和有效。通过独特的条形码追溯系统,我们能够更好地追踪每一袋血液的流向和状态,为临床提供更安全、更可靠的血液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