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未来医疗规划展望:构建均衡医疗服务体系
近日,北京市卫生局发布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卫生发展改革规划》,明确了未来几年的医疗发展蓝图。据该规划,北京将严格控制公立医院的建设规模和中心城区内医院的新、扩建,转而鼓励和推动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发展。
到2015年,北京将努力实现城乡健康指标差距缩小50%的目标。为此,北京将加快卫生资源配置,从偏重中心城区和大医院向新城区、郊区以及社区转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在大兴区建设院区等举措,正是这一战略的具体体现。
北京市卫生局新闻发言人雷海潮表示,未来北京将着力提升远郊区县区域医疗中心的设施条件和能力水平。为了提升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和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北京将加大投入,特别是在平均期望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以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等关键健康指标上,力争使城乡差距显著缩小。
为了方便市民就医,北京还将依据步行15-30分钟可及的标准,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并在全市普及家庭医生式服务。这一举措旨在让市民享受到更为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北京将逐步提高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占比。目前,虽然非公医疗机构近年来有所增长,但占比仍然较小。据雷海潮介绍,到2015年,非公医疗机构的床位数将从目前的1.2万张增至2万张,占全市床位总数的20%左右。
在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北京也意识到监管的重要性。编者认为,加强监管、完善医疗机构准入和退出机制是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的关键。只有在良好的监管机制下,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才能持续发展,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北京的卫生改革规划旨在构建一个更为均衡的医疗服务体系,为城乡居民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通过调整资源配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加强监管等措施,北京正朝着实现这一目标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