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西汉“大司马”:从权力之巅到辅政之职的演变
西汉时期,“大司马”这一官职究竟是怎样的存在?今天,让我们跟随风趣网的脚步,一起探寻这一官职背后的故事。
大司马一职在两汉时期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当时的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汉袭秦制,继承了秦代的官制。在汉朝建立之初,功臣的权力一般很大,许多人也敢于与皇帝面折廷争,丞相一职几乎均由开国功臣担任。
说到“大司马”这一职位,许多人可能认为其始于汉武帝时期。早在高祖时期,大司马的职位就已经出现。丁复就是一个例子,他曾在高祖时期担任大司马,后来更在武帝时期因功被封为将军。
高祖时期的大司马与武帝时期的大司马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武帝时期,随着董仲舒的“推明孔道,抑黜百家”建议被采纳,皇权神化,君主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快。针对丞相权力过大的问题,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大司马职官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冠将军之号”,即作为加官而存在。
自武帝以后,尽管改太尉为大司马,但其性质仅是加官,空有名号,并无军政实权。自昭帝以后,大司马作为内朝领袖,可领衔在内朝预闻政事,参议决策,即“辅政”,辅助皇帝行使君权。地位最高的辅政大臣有时甚至可以拥有废立之权。例如霍光担任大司马时,即使天子对其也是极为尊重。
据不完全统计,西汉时期担任“大司马”之职者共计二十二人。其中,有些人同时兼任将军之号,如车骑将军、卫将军等。王莽就是其中的一位特例,他多次担任大司马而无将军之号。
到了东汉时期,大司马一职再次发生变化,被改为太尉。太尉的职权日益加重,除了作为军事顾问外,还综理军政,成为手握军权政权的重臣。
“大司马”这一职位在西汉时期的演变过程中,经历了从权力之巅到辅政之职的转变。其权力的变化不仅反映了皇权的加强,也体现了汉朝政治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