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存在已经引发了广泛关注,其持久性、生物富集性和毒性效应不仅影响生态环境,也对人体健康带来潜在威胁。针对如何更科学地治理新污染物,我们采访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郑明辉研究员,深入了解新污染物的筛查与管控策略。
对于如何全面筛查出优先管控的新污染物,郑明辉指出,当前我们在新污染物的危害识别、暴露预测、环境风险评估等领域还存在系统部署的不足。针对复杂环境介质中的新污染物,高通量筛查及风险评估技术尚待完善。我们以往对污染物目录型的管理方式可能存在风险评估不全面的情况。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科学家们正在新的技术——效应导向分析。这种方法关注那些产生不良效应的化学物质,进而测定其在环境介质中的浓度水平。中国科学院江桂斌院士团队首创的成组毒理学分析系统,能够确定样品中的各种有害物质,并发现不在目前管控名录之内的新污染物。
当前成组毒理学分析系统的测试成本较高,能测试的样品量也十分有限。还需要研发更多的小型化成组毒理分析设备以满足新污染物筛查的需求。除了成组毒理学分析系统,非靶标污染物筛查技术也被应用于新污染物的识别。例如,在大气颗粒物中采集样品,通过非靶标筛查技术可以检测到数千种化合物,再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及毒性识别,最终筛查出需要重点关注的新污染物。
对于仍在生产和使用的新污染物,如何管控呢?郑明辉强调,我们需要从源头减少新污染物的释放。以化工行业为例,我们国家的化工产品规模庞大,但部分化学品并未经过严格的生态风险评价和人体健康评价。针对这些化学品,我们应通过计算毒理学快速筛选具有潜在环境风险的物质,并对这些风险物质进行重点评估。对于存在风险的新污染物,应采取限产、停产和替代等措施。
目前计算毒理学在新污染物筛查方面的应用还存在诸多技术难题。新污染物毒性预测技术的研发受到国外相关计算方法专利和软件知识产权的限制,我们在污染物环境毒性效应、基因组学等大数据资源方面亦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库系统。我们需要在重点领域进行突破,加强自主研发,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物的产生和影响。
新污染物的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借助科技力量,通过不断的研发和创新,完善新污染物的筛查和管控策略,从源头上减少新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